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观音菩萨传奇

  • 观音菩萨传奇

    版本:
    四十回。

    作者:
    不题撰人。据明朝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清末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等书改编而成。

    内容:
    叙述观音身世、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

作者:曼陀罗室主人

两晋秘史

  • 晋秘史(又名《东西两晋志传》)
    版本:明万历四十(1612)年周氏大业堂刋本。十二卷。本网仅录西晋卷之一丶西晋卷之二丶西晋卷之三与西晋卷之四前十九回,计一百回。
    作者:杨尔增,字圣鲁,号雉衡山人,浙江钱塘人。
    内容:简略叙述两晋历史。本书据史料及讲史资料改编而成。

作者:杨尔增

东坡诗话

  •    诗曰: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寻常巷陌犹簪笏,取次园林亦管弦。
      人老太平春未老,莺花无害日高眠。

      这一首诗,乃宋朝高士邵康节先生所作。先生处于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当时,四川成都府眉州眉山县,有一大贤,姓苏名洵,字曰明允,号称老泉。此人才高志大,不乐读书,笑傲山林以自乐,流连诗酒以为欢。为人仗义轻财,好施乐善。夫人程氏,蜀郡儒家之女。常劝老泉读书,以取科第。老泉不从。一日,因纵酒感疾,闲居在家。见程夫人亲笔写了几句,题在书房壁间:
      童年读书,日在东方。
      少年好学,日在中央。
      壮夫立志,两山夕阳。
      老来读书,秉烛之光。
      人不知书,悠悠夜长。
      嗟尔士子,勿怠勿荒。
      老泉叹道:“贤妻诲我深矣。果然人不知书,如长夜漫漫,一无所见。我今年未三十,须发将白。若不读书,悔之晚矣。”因而立志攻书,连登上第,官至翰林侍讲兼大理寺丞。后人有言赞曰: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程夫人所生二子。长名苏轼,字子瞻。次名苏辙,字子由。又-女,名小妹。老泉游宦于四方,程夫人自在府中教训二子,皆成大儒,小妹亦为才女。后人有诗赞程夫人相夫教子之贤云:
      贤妇从来励丈夫,老泉三九始通儒。
      不是闺中勤警策,人间那得显三苏。
      兄弟二人,才学高华,文章富丽,不亚于父。老泉官为大理评事之时,兄弟二人随父入京。一个十八,一个十六,俱入监读书。欧阳修先生掌国子监,深爱其才。常言:“此二人得志,老夫当让一筹。”在监三年,才名动于天下。嘉佑丙申年,时当大比。八月初旬,头场已近,兄弟二人一齐染病。欧阳先生时以大学士为主考,韩魏公为宰相。奏曰:“有眉山苏轼、苏辙,才高博学,与父苏洵齐名,天下号为三苏。今当大比,兄弟二人以病不得入场,恐失真才,望陛下展期数日,以待二人痊可,应得英才入彀,有光大典。”仁宗天子准奏,特赐展期十日,以八月十九为头场,以待二苏病好入场。此千古以来圣君贤相爱才好士未有之洪恩也。诗曰:
      圣主尊贤展试期,天恩浩荡古今稀。
      漫言宋室多贤辅,自是君王明圣时。
      不上五日,两苏病体全安,将养几日,双双入场。三场已毕,兄弟二人,名登上第。主试官呈上卷子,仁宗天子看了又看,亲用御笔题于卷尾:
      两苏兄弟奇才,可谓一门双璧。
      暂为词苑之臣,终作儿孙辅弼。
      御授苏轼、苏辙俱为翰林编修之职。顾谓曹皇后与太子英宗曰:“今日可排佳宴,为朕贺得奇才。但朕年已老,待汝儿孙嗣位,必大用之,朕又当为汝等贺得两贤相也。”于是宫帏之内,父子祖孙,交相庆贺。如仁宗者,可谓爱才之极矣。
      当朝天子爱贤才,兄弟双双入彀来。
      奎璧联辉扶宋室,文光耿耿映三台。
      父子兄弟,一时同居翰院,文采风华,昭耀当世。人皆称老泉为老苏学士,子瞻为大苏,子由为小苏。子瞻后卜居黄州之东坡,因号为东坡居士,人又称之为坡仙。坡仙性本风流,天资豪迈,一时文学之友,有秦少游、黄山谷、米元章之流。方外之士有佛印、参寥之辈。名姬有朝云、琴操之美。弟有子由,妹有小妹,皆极一时之才,与东坡朝吟夕韵。笑傲词场,留连诗酒,文集诗篇,不能尽述。今特纪其可佳可乐之句,清新逸韵之言,以供清玩耳。

      米芾,字符章,天性好洁。御赐一砚,名曰瑶池。每出观,必再拜而淡玩,不敢擅用也。东坡一日请观瑶池砚,元章命之再拜,而后出示之。东坡曰:“此砚虽好,未知发墨何如?”因见案上有墨,坡遂以唾磨之。元章骂曰:“胡子坏吾砚矣。”遂以砚与东坡。东坡曰:“御赐岂可与人。”元章曰:“污砚岂可复用。”坡笑持砚而回诗曰:
      玉砚莹然出尚方,九重亲赐米元章。
      不因咳唾珠玑力,安得瑶池到玉堂。   元章素性清狂,人以为米颠。一日问东坡曰:
      人皆谓我颠,吾质之子瞻。
      东坡笑曰:
      子曰吾从众,夫谁曰不然。
      元章笑曰:“苏子以我为颠,吾真颠矣。”

      元章身长,好戴高纱帽。自襄阳太守,朝观至京。道雇小轿,嫌轿顶碍帽,彻盖而坐其中。已而去帽,犹露其头。至保康门,遇东坡,握手大笑。元章曰:“苏大,你且道近日京师有何新闻?”子瞻曰:
      君王有道泰阶平,万国朝宗四海宁。
      更喜鬼章新失智,槛车笼得上东京。
      鬼章是蜀边小国之君,而为狄青所擒。故人曰鬼章失智。槛车是囚车,鬼章解京,坐囚车中,止露其头。故东坡借以嘲米也。元章大笑曰:“胡子笑汝父为鬼章失智也。”

      东坡一夕与群贤在私署,有名姬侑酒,欢饮甚畅。忽有诏,催赴禁中草制。细雨潇潇,东坡不乐。乃作词留别众友曰:
      城头尚有三冬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去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肠断处,那更帘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右调《菩萨蛮》   陈慥,字季常,相国陈公弼之子,号龙丘居士,好宾客声妓。其妻柳氏甚妒,坡公作诗嘲之曰: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词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东坡在黄州,有何秀才馈送油果,食之甚美。问:“何名?”何曰:“无名。”问:“为甚酥?”何笑曰:“即名为甚酥可也。”东坡不能饮,有潘长官送以薄酒。东坡食之甚淡,笑谓潘曰:“此酒错着水也。”一日,油果食尽,酒尚有馀。戏作一诗,以寄何生曰:
      畅饮花前百事无,腰间惟系一葫芦。
      满倾潘子错着水,更乞何郎为甚酥。

      苏子由掌吏部时,东坡在翰苑。有人求东坡转致子由,有所干求。东坡戏谓之曰:“昔有一人,善掘坟,屡掘皆无所得。最后掘一帝王之坟,坟中王者起,谓之曰:‘朕汉文帝也,所葬皆纸衣、瓦器,他无所有也。’盗乃抢去。又掘一坟,亡者曰:‘予伯夷也,不食周粟而饿死,岂有厚葬哉。’盗见旁有一冢,复欲穿之。亡者曰:‘不劳下顾,此是舍弟叔齐。为兄的如此贫苦,舍弟也差不多。’”求者大笑而去。

      东坡一日在玉堂,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夜深不寐。署中有二缇骑,伺候良久,于阶下私谕,东坡潜听之。一人曰:“如此夜深不睡,只管念来念去,念他有甚好处。’一人曰:“也有一两句好。”一人怒曰:“你知道甚的。”答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东坡曰:“这汉子颇有鉴识。”因作诗曰:
      银烛高烧照玉堂,夜深沦茗读阿房。
      文章妙处无人语,赖有缇兵说短长。

      时有人馈东坡美酒六瓶。甫至阶前,失手跌碎。其人大惊,东坡笑曰:“余沥犹可压惊也。”因并破瓶内酒赏之,而作诗曰:
      主人惠我以佳酿,未至阶时喷鼻馨。
      不意青州六从事,翻成乌有一先生。
      江夏王生,口吃,能诗,偶请东坡。坡公作勒韵诗嘲之:
      江千高居坚关扁,健耕躬称角挂经。
      篙竿击舸菰茭隔,笳角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久箕踞,击剑廖歌几举觥。
      笄荆供脍觉搅聒,干锅更戛耳瓜羹。

      刘贡父觞客,东坡欲先归。贡父奉果三枚,与坡公曰:“三果一药名,道得出便请回。”
      幸(杏)早(枣)哩(李)且从容。
      奈(柰)这(蔗)事(柿)须当归。
      贡父曰:“说得好,任你去吧。”坡公出,贡父送之。见风起云飞,贡父曰:“大风起矣。”坡公曰:
      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粱。

      东坡与贡父、山谷、佛印往访龙井参寥禅师,见一配军,刘贡父曰:“此军面上半僧半俗。”众问:“何也?”贡父曰:
      头戴紫毡(子瞻),脸有佛印(刺字)
      口如山谷(口大),眼似参寥(音与膫同)
      东坡曰:“贡父莫怪。当时孔子出外,诸弟子乘空闲游于市。忽见孔子至,群弟子四散奔避。惟颜子后行,无处可避,乃躲在一石塔中。伺孔子过去,始出。至今山东有一个避孔子塔(贡父山东人,避孔子塔是嘲也,鼻孔子蹋也)。”众皆大笑。

      东坡以翰林出使大辽,辽相耶律重元谓之:“日本国有一对学士,能对否?”东坡曰:“请道。”重元曰:“三才天地人。”
      东坡悄谓副使曰:“此绝对也,惟有一对,汝可对之。”乃教之对曰:“四诗风雅颂。”
      辽人大悦。重元问坡公曰:“副使对得好,请学士对。”坡公曰:“四德元亨利。”
      重元曰:“为何少一字?”坡公曰:“两朝皇帝圣讳,安敢犯之。”(宋仁宗御名帧,辽典宗名宗真)辽人服其宏辨。

      东坡知杭州,有灵隐寺僧了然,恋营倡李秀奴,往来日久,衣钵德尽。秀奴绝之,一夕了然乘醉复往。秀奴不纳,僧怒,击死秀奴。众擒了然至郡,坡公见僧臂上,刺诗二句曰:
      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东坡大笑,举笔判词,押僧赴市处斩。词曰: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雪山顶上空持戒。
      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右调《踏莎行》

      东坡侍儿朝云,姓王氏,年十二。侍坡公初,不识字,久而能诗,字学东坡手迹。一日,东坡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问众侍儿曰:“汝辈且道腹中何所有?”或云忠孝,或云文章,或云满腹珠玑,或云珍羞百味。东坡皆曰:“非也。”独朝云摸其腹曰:“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朝云一日侍侧,坡公幼子,庭前嬉戏,衣领有一虱,朝云取而杀之。坡公不悦,谓之曰:“吾方广赎禽鱼放生,以资冥福,不昔捐金。取诸远者而放之,汝却近取诸身者而杀之,何也?”朝云对曰:“奈被欲啮人何?”坡公作偈曰:
      虮虱近人身,气体所感召。
      彼饥而啮人,如人食麦稻。
      又如禽鱼辈,飞跃任所好。
      胡为纲与罗,恣杀供庖灶。
      一切蠢动物,有生同大造。
      劝人息杀机,免受诸业报。
      朝云闻言大悟,自是永不杀生,长斋奉佛,后从东坡卒于惠州。临终,朗诵金刚偈毕而后没。东坡作《西江月》寄意咏梅,以吊之曰:
      玉骨那愁瘴雾,水肌自有仙风。海仙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凤海鸟,一名倒挂子,好倒挂其身于百花枝上)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又作一律曰:
      不学杨枝白乐天,且随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方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垆为活计,舞衫歌扇旧如绿。
      丹成别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黄庭坚字鲁直,一号山谷,东坡契友也。同在翰苑时,人以苏黄并称,二公从不杀生。鲁直喜茹素,东坡食自死物。谓鲁直曰:“自死之特,无后生埋,烹之以悦吾口。凡有生息蠢动者,吾皆放之。虽不能尽活,亦存吾之善念。”,鲁直曰:“善哉。”因作偈曰: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刑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任我须。
      莫教阎老判,自揣看何如。
      东坡叹曰:“我犹未免食肉,安知不被阎老之责乎。”   东坡在黄州,山谷、佛印从之。一日,东坡谓山谷曰:“人身虮虱,何由而生?”山谷口:“虱是衣絮黏人之气以成。”东坡曰:“非也,虱是垢腻所成。”山谷曰:“吾二人明日质之佛印,若谁是?非者输一席。”坡公至耽,先请佛印说知,曰:“师明日只说是垢腻所成,吾当作

作者:陈秀民

慎子

  • 《慎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等人所著。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第一,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第二,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作者:慎到

绿牡丹

  • 绿牡丹(《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宏碧缘》)

    版本:道光十一(1831)辛卯年芥子园藏板本。八卷六十四回。

    作者:不题撰人。内容:叙述围绕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二主角所发生的侠义传奇故事。“江湖有义终非盗,衣冠无良岂是人”,是作者不同凡俗的见识。本书对后世各地的地方戏曲均产生影响。

作者:不题撰人

东游记

  • 封 面 题“ 全 相 东 游 记 上 洞 八 仙 传”,“书 林 余 文 台 梓”。 卷 首 有〈八 仙 传 引〉, 署“ 三 台 山 人 仰 止 余 象 斗 言”。 版 心 题“ 全 相 八 仙 出 身 东 游 记”, 或“ 全 相 八 仙 出 身 传” 或“八 仙 出 身 东 游 记” 或“ 八 仙 出 身 传” 或“ 八 仙 出 处”, 或“ 全 像 东 游” 或“ 东 游”。 卷 上 题“ 新 刊 八 仙 出 处 东 游 记”。“新 刊”卷 下 作“ 新 刻”。 署“ 兰 江 吴 元 泰 著”,“ 社 友 凌 云 龙 校”, “书 林 余 氏 梓”。 分 上 下 两 卷, 目 录 仅 有 回 目, 而 不 记 回 数。 但 在 正 文 中, 自 第 四 回 至 二 十 九 回, 记 回 数; 其 余 则 不 记 回 数。 回 目 单 句, 以 六 言 为 主。 书 末 附 录:〈桂 溪 升 仙 楼 阁 跋〉;〈重 锲 感 应 篇 序〉, 署“ 时 明 万 历 丙 申( 即 1596) 冬 朔 后 一 日, 大 唐 真 人 纯 阳 吕 书 于 升 仙 楼 阁”、〈蓬 莱 景 记〉有“ 时 明 万 历 丙 申 秋 朔 越 十 日 癸 卯” 之 语。〈心 箴 张 日 熹〉 诗 词 50 首、 联 语 20。 此 本 据 日 本 内 阁 文 库 藏 万 历 年 间 余 象 斗 刊 本 影 印。 中 国 国 内 无 此 书 的 明 刊 本。《 古 本 小 说 丛 刊》 中 此 题 与 天 一 出 版 社《明 清 善 本 小 说 丛 刊》 本 子 同 出 一 源。

    此 本 所 根 据 的 藏 本 与 中 华 书 局《 古 本 小 说 丛 刊》 所 根 据 的 藏 本 同 出 一 源, 即 日 本 内 阁 文 库 藏 万 历 年 间 余 象 斗 刊 本 影 印, 但 天 一 出 版 社 的 本 子 较 中 华 书 局 的 本 子 清 晰。

作者:吴元泰

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清代伟大小说家。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从他曾祖至他父亲,其家世袭江宁织造。幼年时家势贵盛,气派显赫。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曹氏全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贫,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嗜酒健谈,性格傲岸。《红楼梦》写到80回时,因贫病交迫,加之爱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红楼梦》成为未完稿的著作。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宝玉始终站在封建主义精神道德之外,他视仕途为禄蠹,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之工具,视读圣贤为畏途,既具有浓厚的贵公子的纨裤习气,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个性,追寻自由,是一位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洁、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她视爱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爱情却因不容于贵族家庭而被摧毁;宝钗是一位遵奉妇道、恪守妇规的封建淑女,她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取材和构思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于家庭范围内作整体展现,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写人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描写的人物皆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个性化,心理描写具体而简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

      《红楼梦》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

      《红楼梦》的情节安排脉胳分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既筋络相联,纵横交错,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凿之痕。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问世后,以其深进的思想意蕴与精湛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的影响,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红学”。在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红学”不唯没有衰微,反而更为兴盛,这足以说明《红楼梦》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120回校订注释本,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新读本。

作者:曹雪芹

二字诀

  • 李华,监察御史、右补阙。擅长古文,和萧颖士齐名。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二字诀》一段,或作《论书》。《书苑菁华》题下注云:汝瑮谨案:《书画谱》标题作“唐李华二字诀”标题之次行有“截拽”二字,即所谓二字诀也。
    截拽

    或有人示以文卷者,中有《小学说》一篇,其略曰:鸿文先生坐于堂上,手执经一卷,弟子以次立。先生讲既已,而为文焉,示于众子,则不善书也。小学家流曰:“先生通儒也,而弗能字,学何哉?”鸿文先生方隐几,闻是言也,笑而召之。责曰:“夫儒之立身以学乎?以书乎?苟其书,则孔子无以加也。且止云典籍,至是则无闻也。尔徒学书,记姓名而已。已乎,已乎。”华既览之,心膹膹然,思有以喻,故作论云:

    夫六艺中,此为难事,人罕晓其奥;予非能也,亦尝闻其旨。盖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风翔鸾,则其妙也。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钟、王之法悉而备矣。近世虞世南深得其体,别有婉媚之态,凡云八法,学者悉善。予有二字之诀,至神之方,所谓“截拽”也。苟善斯字,逸少、伯英’彼何人哉!噫,谅哉!书功之深,人之难能知也。是欤曷可已乎!

作者:李华

归田录

  • 简介暂缺

作者:欧阳修

大义觉迷录

  •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朝御制国书,刊行全国使其家喻户晓,欲以使人人“觉迷”。转眼之间,乾隆继位宣布为特号禁书,凡有私藏者,即有杀头灭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觉迷”。从此《大义觉迷录》成为绝世罕见的一部皇帝撰写的御制国书,湮没二百多年不见天日,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之所以与雍正处置曾静谋反案大相径庭,有他周密的考虑。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这场文字案的前前后后,他清楚认识到:父王对曾静谋反案和吕留良文字狱案的公开审讯和批判,实际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审判台;雍正的“华夷之别”的新释、十大罪状的自我辩解、皇宫中的秘闻丑事泄露、皇子间尔虞我诈、文武大臣间明枪暗箭等等,统统详细地记录于《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损害了万乘之尊皇帝的光辉形象,暴露了国祚和宫廷的绝密,起到反宣传作用,根本达不到使臣民“觉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强人们的反清排满情绪。因此必须彻底剪除禁锢异端思想的蔓延,肃清其流毒。同时留着这两个弥天重犯”当“反面教员”,更难以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

作者: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