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查汉字

yìyi4

  • 拼音:yi
  • 注音:ㄧˋyi4
  • 部首笔画:7
  • 总笔画:7
  •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 简体部首:
  • 造字法:会意
  • 五笔86:KCB
  • 五笔98:KCB
  • 五行:
  • Unicode:U+9091
  • 四角号码:60717
  • 仓颉输入法:RAU
  • GBK编码:
  • 规范汉字编号:0748
邑字拼音(带声调)
yìyi4}
邑字笔顺
竖折横折竖横折
邑组词
阿邑 拜邑 邦邑 弊邑 鄙邑 敝邑 边邑 菜邑 采邑 残邑 朝邑 城邑 赤邑 辞邑 赐邑 村邑 大邑 甸邑 鼎邑 都邑 愤邑 忿邑 封邑 奉邑 丰邑 富邑 辅邑 郛邑 俘邑 宫邑 公邑 故邑 官邑 郭邑 国邑 鹤邑 户邑 皇邑 畿邑 居邑 家邑 郊邑 京邑 井邑 剧邑 爵邑 郡邑 黎邑 骊邑 立邑
与邑相关的成语
通邑大都 涂歌邑诵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yì   ㄧˋ ◎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 古同“悒”,愁闷不安。

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yì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2) 古代称侯国为邑 [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4) 国都,京城 [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5)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 (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12) 旧时县的别称 [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16) 居民聚居的地方 [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汉语字典

汉语字典

[①][yì][《廣韻》於汲切,入緝,影。](1)京城,国都。(2)古代称侯国。(3)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4)指旧都。(5)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6)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五家为轨,六轨为邑。(7)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三朋为里,五里为邑。(8)旧时县的别称。(9)分封城邑居住;建筑城邑。(10)封地,采邑。(11)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12)古代区域单位。(13)通“悒”。忧郁貌。(14)见“邑邑”。[②][è][《集韻》遏合切,入合,影。]奉承,曲从。

音韵参考

[上古音]:缉部闕母,i?p[广 韵]:於汲切,入26緝,yi,深開三入侵B影[平水韵]:入声十四缉[粤 语]:jap1[闽南语]:ip4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酉集下】【邑字部】 邑; 康熙笔画:7; 页码:页1267第42【集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𠀤音浥。【說文】國也。【正韻】都邑也。【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又王畿亦稱邑。【書·湯誓】率割夏邑。【詩·商頌】商邑翼翼。 又侯國亦稱邑。【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詩·大雅】作邑于豐。 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註】於邑,短氣也。 又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 又複姓。【廣韻】漢有邑由氏。 又【集韻】【正韻】𠀤遏合切,音姶。阿邑,與阿匼同,諂諛迎合貌。【前漢·張湯傳】以智阿邑人主,與俱上下。 又叶弋灼切,音藥。【後漢·杜篤·論都賦】成周之隆,乃卽中洛。遭時制都,不常厥邑。 【說文】从口,音圍,象四境。卪聲。尊𤰞大小有等,故从卪會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備考:【篇海類編】同邼。
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