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查汉字

dǐng

  • 拼音:ding
  • 注音:ㄉㄧㄥˇ
  • 部首笔画:12
  • 总笔画:12
  •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 简体部首:
  • 造字法:象形
  • 五笔86:HNDN
  • 五笔98:HNDN
  • 五行:
  • Unicode:U+9F0E
  • 四角号码:22227
  • 仓颉输入法:BUVML
  • GBK编码:
  • 规范汉字编号:2617
鼎字拼音(带声调)
dǐng}
鼎字笔顺
竖折横横横折横撇竖横竖折
鼎组词
宝鼎 卜鼎 馋鼎 谗鼎 崇鼎 爨鼎 丹鼎 铛鼎 奠鼎 调鼎 鼎史 鼎祚 鼎俎 鼎族 鼎足 鼎助 鼎轴 鼎重 鼎钟 鼎雉 鼎跱 鼎峙 鼎治 鼎趾 鼎争 鼎真 鼎折 鼎札 鼎贼 鼎运 鼎跃 鼎元 鼎玉 鼎鱼 鼎右 鼎游 鼎濙 鼎邑 鼎彝 鼎彜 鼎业 鼎养 鼎言 鼎铉 鼎姓 鼎铏 鼎兴 鼎新 鼎象 鼎席
与鼎相关的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调和鼎鼐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足而立 鼎足而居 鼎玉龟符 鼎食钟鸣 鼎食鸣锺 鼎食鸣钟 鼎折餗覆 鼎折覆餗 鼎鼐调和 鼎湖龙去 鼎分三足 鼎成龙升
基本解释

dǐng   ㄉㄧㄥˇ ◎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 锅:鼎罐。鼎锅。 ◎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 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

英文翻译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dǐng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emperor]。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prime minister]。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state]。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词性变化 dǐng  〈形〉 (1) 显贵 [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 dǐng  〈动〉 变革 [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汉语字典

[①][dǐng][《廣韻》都挺切,上迥,端。]亦作“鐤1”。亦作“鼑1”。(1)古代炊器,又为盛熟牲之器。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盛行于商周。多用为宗庙的礼器和墓葬的明器。(2)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3)古时烹杀罪人的刑具。(4)炼丹煮药之器。(5)卦名之一。巽下离上,去故取新之象。(6)引申为更新。参见“鼎新革故”。(7)显赫,盛大。参见“鼎族”、“鼎貴”。(8)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9)指地位和功名。(10)比喻三方并立之势。参见“鼎立”、“鼎足”。(11)最,顶。(12)量词。(13)副词。表示正在进行或正处于某种状态。相当于“正”、“正当”、“方”。参见“鼎盛”、“鼎來”。(14)姓。宋有鼎澧。见《奇姓通》。

音韵参考

[广 韵]:都挺切,上41迥,dǐng,梗開四上青端[平水韵]:上声二十四迥[粤 语]:ding2[闽南语]:teng2,tiaN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亥集下】【鼎字部】 鼎;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525第08〔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字源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