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查汉字

zhī

  • 拼音:zhi
  • 注音:
  • 部首笔画:1
  • 总笔画:3
  • 汉字结构:单一结构
  • 简体部首:
  • 造字法:原为会意
  • 五笔86:PPPP
  • 五笔98:PPPP
  • 五行:
  • Unicode:U+4E4B
  • 四角号码:30302
  • 仓颉输入法:INO
  • GBK编码:
  • 规范汉字编号:0058
之字拼音(带声调)
zhī}
之字笔顺
捺折捺
之组词
次之 等之 反之 假之 兼之 久之 劳之 譬之 顷之 所之 要之 犹之 之字 之子 之者 之无 之往 之适 之如 之任 之前 之流 之江 之后 之国 总之 晁补之 二之日 风之谷 敢言之 敢言之 海之歌 汉之季 换言之 介之推 奈之何 南之威 倪焕之 裴松之 人之子 如之何 若之何 三之日 上之回 谁之罪 四之日 宋之的 唐之韵 天之天 味之素
与之相关的成语
阿保之劳 阿保之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暧昧之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爱之欲其生 爱莫之助 安之若素 八拜之交 八斗之才 白圭之玷 百年之好 百年之后 柏舟之节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岁之盟 百岁之后 百年之约
基本解释

zhī  ㄓˉ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英文翻译

go   leave   of   somebody   something   thi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词性变化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汉语字典

[①][zhī][《廣韻》止而切,平之,章。](1)生出,滋长。(2)往;至。(3)用;取。(4)是。(5)代词。这;这个。(6)代词。他(她,它);他们。(7)代词。其,他的。(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9)代词。指代处所。(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14)介词。相当于“于”。(15)介词。相当于“諸”,之于。(16)介词。相当于“以”。(17)连词。与;和。(18)连词。相当于“而”。(19)连词。相当于“則”。(20)姓。汉代有之马宇,明代有之辅。

音韵参考

[上古音]:之部照三母,tji?[广 韵]:止而切,上平7之,zhī,止開三平之章[平水韵]:上平四支[唐 音]:*ji?,ji?[国 语]:zhī[粤 语]:zi1[闽南语]:che1,ch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上】【丿字部】 之; 康熙笔画:4; 页码:页82第04〔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考證:〔【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 謹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字源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