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喻世明言

  • 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明吴县人。他是崇祯三年的贡生,曾经做过寿宁县的知县。《苏州府志》称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卷八十一《人物》引《江南通志》)。他留下来的一些诗文,和研究《春秋》的著述如《春秋衡库》等,也许可以为这几句话作证。但是冯梦龙的名字之所以今天对于我们显得重要,却并不是由于他擅长诗文,精通经学,而是由于他在明代俗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曾经收集民歌俗曲,编成专书。作为一个戏曲作家,他创作和改编的传奇多达十余种。此外,他还致力于通俗小说的写作和整理。他改写过《新列国志》,为罗贯中的《平妖传》作过增补。而他所纂辑的“三言”,则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三部最丰富、最重要的选集。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书的总称。现在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古今小说》,也即“三言”中的《喻世明言》的初版本。《恒言》刊于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通言》刊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古今小说》的出版,又早于两书。三部选集虽非同时刻成,但是它们的编印,却无疑是一个有计划的工作。传本《古今小说》扉页上有书铺天许斋的三行题识,中云:“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云。”而本书目录之前,也题“古今小说一刻”。这不只说明继这部“初刻”或“一刻”之后必将有二刻和三刻继续问世,而且也使我们明白了,“古今小说”四字本来是编者给自己编纂的几个通俗小说选集所拟定的一个总名。但是,当《古今小说一刻》增补再版的时候,书名却改成了《喻世明言》;而等到二刻、三刻正式出书时,它们也各各有了自己的名称:《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这样,《古今小说》对于后来的读者,也就无异于《喻世明言》的一个异名了。

    《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遗留给我们的古代短篇小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正如有些人所形容的那样,它们是话本小说的宝库。每书四十卷,每卷一篇,“三言”总共收有小说一百二十篇。

    就这一种流传于今本来无多的古代通俗文学作品而论,一百二十篇已经可以看作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了。自然,人们之所以珍视这三个集子,除了其中的小说在数量上非常可观之外,也还因为这里所选的,一般都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和艺术上较为成功的作品。明末的另一位著名小说作家凌蒙初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独龙子犹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如宋元 旧种,亦被搜括殆尽,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当别有秘本图出而衡之,不知一二遗者,比其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已。(《拍案惊奇序》)可见,冯梦龙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大量采录宋元时代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进行了一次审慎的去芜存精的遴选工作。只须拿《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对照一下,我们就不难看出,在冯氏的书中没有入选的,大部分是一些比较平庸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尽管“三言”还不是宋、元、明三代话本小说的全集,但是历来流传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实际上几乎已经网罗无遗了。

    《古今小说》四十篇,也是自宋至明长时期中的产物。虽然我们现在已很难一一正确指出它们中间每一篇产生的具体时代,但是其中有些篇章,如《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等,大致可以肯定是宋元旧篇。另外一些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滕大尹鬼断家私》、《杨八老越国奇逢》、《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则系明代的新作。和《通言》、《恒言》一起,这部选集显示了古代民间的文学家们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杰出的艺术才能,同时也具体地反映出了宋、元、明之间话本小说的不断的发展。

作者:冯梦龙

备急千金要方

  •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作者孙思邈。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千金名其书。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为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
      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中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作者:孙思邈

夜航船

  •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张岱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他在《夜航船》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便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夜航船》,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涉及学科广泛,是一部比较有规模的古代百科全书。

    张岱是明代历史学家、诗人,绝代散文家,浙江绍兴人,生于1597年,卒于1679年,字宗子,别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作者:张 岱

医学源流论

  •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江苏吴江县松陵镇人。祖父徐釚,为翰林院检讨,曾纂修《明史》。父徐养浩,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诸子百家,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技击无不探究,尤嗜《易经》与黄老之学。年弱冠,补邑诸生。旋改习武,精通技击及枪棍之法,可举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读《本草》、《内经》、《难经》、《伤寒》、《千金》、《外台》及历代名医之书,久之妙悟医理,遂悬壶于世。其临证洞晓病源,用药精审,虽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为时医所叹服。乾隆二十五年(1686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溥患疾,皇帝诏访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荐徐大椿。帝召之入都,徐氏诊毕奏曰:“疾不可治。”帝嘉其诚,欲留京师效力,乞归田里。后二十年,帝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时大椿已七十九岁,自知体衰,未必生还,乃率子徐爔而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帝惋惜之,赐以帑金,命爔扶榇以归。徐大椿平富于著述,今存《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医贯砭》二卷、《医学源流论》二卷、《伤寒类方》一卷、《兰台轨范》八卷、《慎疾刍言》一卷。医书之外,尚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乐府传声》等。


    《医学源流论》二卷,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

     此书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他认为,“若医者能以此法(效验)自考,必成良医;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是颇具‘实践检验”为标准之义。种人痘法本非传统,当时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却具真知灼见,指出有“九善”(九大好处),作不遗余力之提倡。
    编辑词条

    ==============================================================================

    《医学源流论》二卷,国朝徐大椿撰。其大纲凡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论多精凿有据。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今古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针灸之法失传。其说皆可取。而人参论一篇,涉猎医书论一篇,尤深切着明。至于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故其论病则自岐黄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诋排。其论方则自张机《金匮要略》、《伤寒论》之外,孙思邈、刘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驳诘。于医学中殆同毛奇龄之《说经》。然其切中庸医之弊者,不可废也。

作者:徐大椿

锋剑春秋

  • 《锋剑春秋》或谓黄淦撰,约作于嘉庆初期,由《秦始皇平话》发展而来。书述天运轮回,生杀有定,嬴秦必将一统六国,生灵难免涂炭。孙膑欲报父兄仇,救燕齐民,逆天而行,与王翦、海潮、毛奔对阵,神怪法宝,层出不穷。然最终由三清师长说合,忍痛归山,不涉红尘,免于劫数。此书初看,用语杂沓,不脱话本规模,然生动传神之笔间出。其神魔斗法之描写,远不如《封神演义》,然写孙膑逆天而行,欲挽大厦之将倾,颇具悲剧色彩,反映出人之渺小,生之无奈。在神魔类小说中别具一格。清光绪年间各书坊纷纷石印此书,书名或题《后列国志》、《万仙斗法兴秦传》、《万仙斗法后列国志》、《后东周锋剑春秋》等。

作者:黄淦

醒世恒言

  • 明天启七年,《醒世恒言》由苏州书坊主叶敬池刊行出版。至此,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并期盼的“三言”这一出版大工程终于告竣。

    三部书相比较,《醒世恒言》在内容题材上都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在艺术上则更加成熟。所以,它在“三言”中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部。《醒世恒言》中,表现明代中后期城乡工商业繁荣的《施润泽滩阙遇友》是最著名的一篇;在婚姻爱情题材方面,最精彩的当推《卖油郎独占花魁》。其他如《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苏小妹三难新郎》都塑造了具有新思想新道德的新人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醒世恒言》表现出成熟的艺术水平。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更加鲜明;情节设计更加紧凑巧妙,表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口语化、生活化的文学语言运用得更加纯熟自然,表现出多方面的风格,真是多姿多彩。

    《醒世恒言》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俗称《三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与《两拍》并称明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中国小说的新领域。并且通过他自己的三篇序言以及他编撰的这些小说本身阐明了他自身对白话小说的社会意义、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经由冯梦龙加工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使这些小说中不少篇章成为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之作!此书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有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十日谈》。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抑扬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情趣!

作者:冯梦龙

古尊宿语录

  •   《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此书四十八卷,收集了上自南嶽怀让,下至南嶽下十六世佛照德光,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其中青原一系有五家,南嶽一系有三十二家。而南嶽一系中收录得最多的是临济宗,这一情況说明了临济宗在当时独盛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临济禅的重视程度。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不及五灯会元收录得多,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则比较详尽,有行迹、拈古、偈颂、奏文、与帝王的对答等,弥补了其它灯録之不足。通过古尊宿语录,不仅可以把握禅宗盛期之梗概,亦可观禅宗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全貌。它是研究禅宗特别是禅宗盛期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料。

      关于古尊宿语録的编者,宋咸淳丁卯年(一六六七),物初大观的“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记为赜藏主。然而赜藏主何许人?“赜”是姓还是名字?史无此人传记,无从确定。吕澂在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中谓“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宋渭赜藏主集,明净戒重校”。“渭”是人名还是地名?若是地名,应是陕西甘肃一带,而物初大观的序明确记载:“刊行于闽中”。若是人名,有何根据?也不得而知。日本宇井伯寿博士在第二禅宗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赜藏主可能是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末尾的士圭跋文中所提到的守赜僧挺,柳田圣山也同意此说,但都无确实证据。因此,关于此书的原编者仍待考。

      关于古尊宿语录的刊行过程,据已知文献记载,至少进行过两次修订增补。其一,“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记载:“異时有赜藏主者,旁蒐广採,仅得南泉下二十二家示众机语。厥后又得云门、真净、佛眼、佛照等数家、总曰古尊宿语。”就是说,赜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只有二十二家,而云门、真净、佛眼、佛照几家,是觉心居士捐资重刻时新增加的。其二,古尊宿语录入明版大藏经时,净戒所作的“校刊记”记载:“新藏经板初赐天禧,凡禅宗古尊宿语、颂古,雪窦、明教、大慧等语,多有损失。永乐二年,敬捐衣资,命工刊补。今奉钦依取僧,就灵谷寺校正。”这次入藏,在原古尊宿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刊补校订是无疑的,但没有说明根据的哪种版本,增补了多少家。

作者:赜藏

天工开物

  •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

      宋应星在任分宜县教谕期间,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在崇祯十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也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

作者:《天工开物》

孙子略解

  • 《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

    ------------------------------------------------------------------

    〈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

    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 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审计重举,明画深

    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

    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

    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

    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

    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

    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後遂因食於敌,

    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於国,因粮於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於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於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於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内虚於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

    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於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上艹下干]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艹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

    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

    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

    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 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 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

    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

    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於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

    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动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於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後战;败兵先战,而後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後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於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於势,弗责於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於势者,专任权也。不责於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於千仞之山,势也。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後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 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

    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

    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 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於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 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於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 交和。〕

      莫难於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於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後人发,先人至者,明於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絭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

    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 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结诸候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将通於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於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於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於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於利,则亦计於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击之,利。

    〔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於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凡四军之利,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

    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蒹葭

    )者,众草所聚也;林木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以下

    相敌情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甀者、不返其舍者,

    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轻敌,後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曹操曰:备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无武进,

    〔曹操曰:未见便也。〕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养足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於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

    相得也。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於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

    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

    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 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於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

    ,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

    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

    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曹操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

    〔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 〔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

    〔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

    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於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曹操曰:拘,专也。〕   无所往则斗。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一本作至死无所灾。〕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

    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 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马,缚马也。埋轮,恃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 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

    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於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曹操曰:险,难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遭害而退。〕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

    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偻。

    〔曹操曰:使相交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当速进其後也。〕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後。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将继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将进其途。 〔曹操曰:疾过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励士心也。〕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则斗,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

    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於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养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於敌:

    〔曹操曰:交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威得伸而自私。



      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军法令不豫施悬之,《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诈。〕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战,或在死亡之地,亦有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夫众陷於害,然後能为败为胜。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曹操曰: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 〔一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此谓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梁、绝其符信,勿使通使。〕

      励於廊上,以诛其事。 〔曹操曰:诛,治也。〕

      敌人开闠,必亟入之,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先其所爱,

    〔曹操曰:据便利也。〕

      微与之期,

    〔曹操曰:後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後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当择时日也。〕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烧具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火发於内,则军应之於外。

    〔曹操曰:以兵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火可发於外,无待於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曹操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

    〔曹操曰:数当然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胜明也。〕

      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曰:水但能绝敌粮道、分敌军,不可夺敌蓄积。〕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费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留费也,赏善不踰日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

    之,此安国之道也。



    〈用间篇〉

    〔曹操曰:战必先用间,以知敌情也。〕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於道路,不

    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於众者 :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祷祀而求。〕

      不可象於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类求也。〕   不可验於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数度也。〕

      必取於人知者。 〔曹操曰:因间人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

    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曹操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死间者,为诳事於外,令吾间知之,而得於敌者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故三军之亲莫亲於间,赏莫厚於间,事莫密於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

    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闻间事者

    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

    之姓名。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

    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於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曹操曰:吕望也。〕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作者:曹操

龙图公案

  •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全书十卷,安遥时编。编著者安遥时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 《包公案》的题材,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敷演成篇的。包拯,历史上实有其人,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宋仁宗时,曾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等。《宋史·包拯传》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在开封府尹任上,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深得百姓爱戴。有关包公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宋元以来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包公形象不断被丰富、被理想化,成为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重压下生活的民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帝王的生活对百姓来说是既陌生又遥远的,因此,清官、贤臣便成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成为主角。

    小说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公的,写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明。通过他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类案件,作者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判斩了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鳏》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包公案》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思想性、艺术性两皆平平。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这并不奇怪,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是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的根本原因。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决定着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的公众认知度。时至今日,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影视剧目仍然多达几十种。我们完全可以说,包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反腐倡廉、民众呼唤司法公正的今天,包公形象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像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传》中也夹杂了一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等宿命论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另外,作品中极力宣扬的忠君思想显然是对封建皇权的“愚忠”,这是不足取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这本小说时加以甄别。

    本书的版本分繁简两种,繁本十卷一百则。主要有清初刊本、四美堂刊本及乾隆丙申重刊本。本书据四美堂刊本为底本,适当参照其他版本校点而成。囿于才识浅薄,学力不逮,校点中难免疏漏舛误之处,诚望方家及热心读者不吝指正,以便重印时订正,更臻完美。==============================================================================

    《包公案》(原名《龙图公案》),作者:安遇时等(明),《包公案》是我国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一部古典公案小说。它的主人公是以北宋刚正清廉、不畏权贵的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为原型,并将其神化为人神合一的超人:日理阳世,夜访阴司,借助神鬼托梦、异怪显灵,断案如神。它对后来的话本、小说、戏曲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比深刻。

    包拯(999-1062),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失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包拯便是其中一员。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  

    至和三年(1056),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立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大臣,建言兴利除弊。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用权。嘉佑七年(1062)病逝,终年64岁,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

作者:安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