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籍
国学古籍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
    严可均辑
  •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据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总结,《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优点: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如李商隐文集久失传,清代前期传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从《文苑英华》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则从《永乐大典》辑出多篇,钱振伦兄弟即据此作《樊南文集补编》的笺注。今《永乐大典》已残存无几,所以《全唐文》的这部分就特别珍贵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云“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唐文拾遗序》),诚非溢美。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在小传的撰写上,《全唐文》编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诗》作者小传相比,《全唐文》作者小传不但更为翔实,而且纠正了前者不少错误。在文章辨伪方面,《全唐文》对于作者有异说的,大都能通过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负责任地有见必录。如《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既见于柳宗元《河东集》,又见于独孤及《毗陵集》,《故东州节度使卢公传》、《杨烈妇传》,李翱《李文公集》、李华《李遐叔文集》两见,悉予订正,前者归河东,后者归李翱。在文字校录方面,全书《凡例》规定:“碑碣以石本为据,余则择其文义优者从之,若文义两可,则注明一作某字存证”;“金石文字,类多剥蚀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据以登载;其无可据,则注明阙几字存证;惟残阙过甚仅留数字,无文义可寻者,不录”;原书所用《文苑英华》为明刊闽本,“讹脱极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订正,补出脱字”,为例甚善。

      但是本书工程浩大,加之出自众手,因此疏忽在所难免,最为显著的缺憾有两条:一是辑录不注出处,二是网罗尚有不少遗漏。前者已无法补救。后者同治年间古文献学家陆心源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出处逐一写明,收文约2500余篇,作者近310人,于光绪年间付梓。其次,在校订上,文字讹误和重出互见较突出,并有人名误、题目误、收录误现象。小传叙述亦间有失实。清代考据家劳格深谙唐事,撰有《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共130条,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继撰《读全唐文札记》310条,为其纠谬、正误、质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余人。

      本书版本主要有:(1)清嘉庆十九年(1814)扬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2)光绪时广州重刻本。(3)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并附影光绪时陆心源的《唐文拾遗》72卷和《唐文续拾》16卷,全部断句。(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刊本剪贴缩印,后附陆心源《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等。
    作者:
    董诰等 纂修
  •    敦煌石室藏書的發現,震動了國際學術界。其中最重要而絕傳已久的變文,尤為近代學人所注目。關於變文的名稱、體製、流變、範圍,孫楷第、向達、王重民、周紹良等著名學者考證綦詳,發揮甚備,在此不擬多加討論。關於彙集變文材料,以供學人研究與參考者,前有周紹良編的敦煌變文彙錄,後有王重民等所合編的敦煌變文集。王編根據一百八十七個寫本,過錄之後,經過互校,編成七十八種。每一種,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記。就資料供應,披閱便利方面看來,已被國際學者公認是所有變文輯本中最豐富的一部。王重民先生自己也稱:「這可以說是最後最大的一次整理。」因此,自西元一九五七年出版以來,海內外研究變文的學人,無不憑藉此書為立說的根據。無疑的,「敦煌變文集」在國際學術界中已建立了崇高卓越的地位。

      我在民國六十五年秋季,旅遊歐洲,賡續五六個暑假,曾將巴黎倫敦所藏的敦煌變文卷子,一卷一卷的和敦煌變文集校對,發現王重民等抄錄的錯誤非常的多。舉幾樁重大的來說:  (一)標題的錯誤。敦煌變文集卷四載祇園因由記一篇。王慶菽校記云:「本卷有兩本,今以編號伯二三四四卷為原卷,校以伯三七八四卷,今稱為甲卷。標題原卷原缺,據甲卷尾題補。」我仔細觀察伯三七八四卷的尾題,是朱筆寫的「已上祇園●記」六字。「●」是圖的俗字,王氏誤認作「因由」二字。我們知道,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現存祇園記圖還不少。這篇祇園圖記可能是根據祇園圖而寫的記文。為了這個用朱筆寫的標題,顏色非常黯淡,我還商請法國圖書館東方部隋麗玫主任,特別把原卷拿到顯微室紅外線影視機下透視,確實是「祇園●記」,而不是「祇園因由記」。

      (二)章句的錯誤。敦煌變文集卷七載左街僧錄大師壓座文,全文只存二十六句,是組合三首律詩和第四首律詩開頭兩句的殘卷。本來文意可通,被王慶菽誤改誤抄,以致不堪卒讀。現在把原卷和王集的文字抄錄於後,作一比較。原卷沒有標點,是我後加的。

      三界眾生多愛痴,致令煩惱鎮相隨。  改頭換面無休日,死去生來沒了期。

      饒俊須遭更姓字,任奸終被變形儀。

      直教心裏分明著,合眼前程總不知。

      假饒不被改形儀,得個人身多少時,十月處胎添相貌,三年乳哺作嬰兒。  寧無命向臍風謝,也有恩從撮口離,子細思量爭不怕,纔生便有死相隨。  設使身成童子兒,年登七八歲髻雙垂。

      父憐編草竹為馬,母惜胭
    作者:
    敦煌变文集新书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
    严可均辑
  •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据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总结,《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优点: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如李商隐文集久失传,清代前期传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从《文苑英华》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则从《永乐大典》辑出多篇,钱振伦兄弟即据此作《樊南文集补编》的笺注。今《永乐大典》已残存无几,所以《全唐文》的这部分就特别珍贵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云“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唐文拾遗序》),诚非溢美。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在小传的撰写上,《全唐文》编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诗》作者小传相比,《全唐文》作者小传不但更为翔实,而且纠正了前者不少错误。在文章辨伪方面,《全唐文》对于作者有异说的,大都能通过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负责任地有见必录。如《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既见于柳宗元《河东集》,又见于独孤及《毗陵集》,《故东州节度使卢公传》、《杨烈妇传》,李翱《李文公集》、李华《李遐叔文集》两见,悉予订正,前者归河东,后者归李翱。在文字校录方面,全书《凡例》规定:“碑碣以石本为据,余则择其文义优者从之,若文义两可,则注明一作某字存证”;“金石文字,类多剥蚀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据以登载;其无可据,则注明阙几字存证;惟残阙过甚仅留数字,无文义可寻者,不录”;原书所用《文苑英华》为明刊闽本,“讹脱极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订正,补出脱字”,为例甚善。

      但是本书工程浩大,加之出自众手,因此疏忽在所难免,最为显著的缺憾有两条:一是辑录不注出处,二是网罗尚有不少遗漏。前者已无法补救。后者同治年间古文献学家陆心源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出处逐一写明,收文约2500余篇,作者近310人,于光绪年间付梓。其次,在校订上,文字讹误和重出互见较突出,并有人名误、题目误、收录误现象。小传叙述亦间有失实。清代考据家劳格深谙唐事,撰有《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共130条,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继撰《读全唐文札记》310条,为其纠谬、正误、质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余人。

      本书版本主要有:(1)清嘉庆十九年(1814)扬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2)光绪时广州重刻本。(3)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并附影光绪时陆心源的《唐文拾遗》72卷和《唐文续拾》16卷,全部断句。(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刊本剪贴缩印,后附陆心源《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等。
    作者:
    陆心源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
    严可均辑
  •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据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总结,《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优点: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如李商隐文集久失传,清代前期传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从《文苑英华》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则从《永乐大典》辑出多篇,钱振伦兄弟即据此作《樊南文集补编》的笺注。今《永乐大典》已残存无几,所以《全唐文》的这部分就特别珍贵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云“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唐文拾遗序》),诚非溢美。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在小传的撰写上,《全唐文》编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诗》作者小传相比,《全唐文》作者小传不但更为翔实,而且纠正了前者不少错误。在文章辨伪方面,《全唐文》对于作者有异说的,大都能通过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负责任地有见必录。如《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既见于柳宗元《河东集》,又见于独孤及《毗陵集》,《故东州节度使卢公传》、《杨烈妇传》,李翱《李文公集》、李华《李遐叔文集》两见,悉予订正,前者归河东,后者归李翱。在文字校录方面,全书《凡例》规定:“碑碣以石本为据,余则择其文义优者从之,若文义两可,则注明一作某字存证”;“金石文字,类多剥蚀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据以登载;其无可据,则注明阙几字存证;惟残阙过甚仅留数字,无文义可寻者,不录”;原书所用《文苑英华》为明刊闽本,“讹脱极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订正,补出脱字”,为例甚善。

      但是本书工程浩大,加之出自众手,因此疏忽在所难免,最为显著的缺憾有两条:一是辑录不注出处,二是网罗尚有不少遗漏。前者已无法补救。后者同治年间古文献学家陆心源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出处逐一写明,收文约2500余篇,作者近310人,于光绪年间付梓。其次,在校订上,文字讹误和重出互见较突出,并有人名误、题目误、收录误现象。小传叙述亦间有失实。清代考据家劳格深谙唐事,撰有《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共130条,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继撰《读全唐文札记》310条,为其纠谬、正误、质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余人。

      本书版本主要有:(1)清嘉庆十九年(1814)扬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2)光绪时广州重刻本。(3)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并附影光绪时陆心源的《唐文拾遗》72卷和《唐文续拾》16卷,全部断句。(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刊本剪贴缩印,后附陆心源《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等。
    作者:
    陆心源
  • [日本]金刚峰寺禅念沙门遍照金刚弘法大师空海(774-835),俗姓佐伯,贞元二十年(804)七月至中国。元和元年(806)八月回日本,做此书,专论南朝至中唐,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又简写为《文笔眼心抄》。所引资料,除皎然《诗式》外均佚,因而有重要参考价值。转自xilubbs,待校。

    ●天卷
    ○序
    ○调四声谱
    ○调声
    ○诗章中用声法式
    ○八种韵
    ○四声论

    ●地卷
    ○十七势
    ○十四例
    ○十体
    ○六义
    ○八阶
    ○六志
    ○九意●东卷
    ○论对
    ○二十九种对
    ○《笔札》七种言句例

    ●南卷
    ○论文意
    ○论体
    ○定位
    ○集论

    ●西卷
    ○论病
    ○文二十八种病
    ○文笔十病得失

    ●北卷
    ○论对属
    ○帝德录

    ●天卷
    ○序  夫大仙利物,名教为基;君子济时,文章是本也。故能空中尘中,开本有之字,龟上龙上,演自然之文。至如观时变于三曜,察化成于九州,金玉笙簧,烂其文而抚黔首,郁乎焕乎,灿其章以驭苍生。然则一为名始,文则教源,以名教为宗,则文章为纪纲之要也。世间出世,谁能遗此乎!故经说阿毗跋致菩萨,必须先解文章。孔宣有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人而不为《周南》、《邵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是知文章之义,大哉远哉!  

    文以五音不夺、五彩得所立名,章因事理俱明、文义不昧树号。因文诠名,唱名得义,名义已显,以觉未悟。三教于是分镳,五乘于是并辙。于焉释经妙而难入,李篇玄而寡和,桑籍近而争唱。游、夏得闻之日,屈、宋作赋之时,两汉辞宗,三国文伯,体韵心传,音律口授。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贫而乐道者,望绝访写;童而好学者,取决无由。  

    贫道幼就表舅,颇学藻丽,长入西秦,粗听余论。虽然志笃禅默,不屑此事。爰有一多后生,扣闲寂于文囿,撞词华乎诗圃;音响难默,披卷函杖,即阅诸家格式等,勘彼同异,卷轴虽多,要枢则少,名异义同,繁秽尤甚。余癖难疗,即事刀笔,削其重复,存其单号,总有一十五种类:谓《声谱》,《调声》,《八种韵》,《四声论》,《十七势》,《十四例》,《六义》,《十体》,《八阶》,《六志》,《二十九种对》,《文三十种病累》,《十种疾》,《论文意》,《论对属》等是也。配卷轴于六合,悬不朽于两曜,名曰《文镜秘府论》。庶缁素好事之人,山野文会之士,不寻千里,蛇珠自得;不烦旁搜,雕龙可期。

    ○调四声谱  
    诸家调四声谱,具例如左:  平上去入配四方。  东方平声(平怦病别)  南方上声(常上尚杓)  西方去声(祛《麦去》去刻)  北方入声(壬衽任入)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皇晃璜镬禾祸和  滂旁傍薄婆泼纟皮  光广光郭戈果过  荒恍恍霍和火华  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四声纽字,配为双声叠韵如后:  郎朗浪落黎礼丽捩  刚[口冈]钢各笄亻开计结  羊养恙药夷以异逸  乡响向谑奚{奚}喹缬  良两亮略离逦詈栗  张长怅著知亻知智窒  凡四声,竖读为纽,横读为韵,亦当行下四字配上四字即为双声。若解此法,即解反音法。反音法有二种:一纽声反音,二双声反音。一切反音有此法也。  绮琴良首书林  钦伎柳觞深庐  释曰:竖读二字互相反也,傍读转气为双声,结角读之为叠韵。曰绮琴、云钦伎,互相反也,绮钦、琴伎两双声,钦琴、绮伎二叠韵。上谐则气类均调,下正则宫商韵切。持纲举目,庶类同然。  
    崔氏曰:傍纽者:(已上三字无异本)。  风小月脍奇今精酉  表丰外厥琴羁酒盈  纽声双声者:(已上五字无异本)。  土烟  天坞  右已前四字,纵读为反语,横读是双声,错读为叠韵。何者?土烟、天坞是反语,天土、烟坞是双声,天烟、土坞是叠韵,乃一天字而得双声叠韵。略举一隅而示,余皆效此。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仙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诗章中用声法式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六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七言。)  三言一平声:惊七曜诏八神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度天津纷上驮  四言一平声:宝运惟显世康礼博有穆晬仪槐棘恺悌  二平声:凝金晓陆紫玉山抽丹羽林发顾惟轻薄  三平声:高迈尧风仁风遐阐皮卿未群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目击道存者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绿水涌春波雨数斜塍断蒙县阙庄子  永惭问津所咏歌殊未已百行咸所该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兰生半上阶无论更漏缓天命多羸仄  终缺九丹成水潢众浍来洊雷扬远声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非关心尚贤  六言二平声:合国吹飨蜡宾沙头白鹤自舞次宿密悬花亭将士来迎道侧  日月驰迈不停仰瞻梓柚叶青八花沸跃神散  三平声:客行感思无聊停车向路不乘奄忽纵横无益洞口青松起风  忧从中发怆怆何不归栖高观不为时于所顾  四平声:蒸丹暂来岩下柴门半掩恒云濛濛霖雨气凝况又流飘他方  南至荥阳停息何为贪生自谪身为灰土消烂  五平声:蓬莱方丈相通人生几何多忧风起尘兴暝暝登高临河顾西  七言二平声:将军一去出湖海信是薄命向谁陈井上双桐未掩凤  嫁得作赋弹琴声寒雁一一渡辽水谁堪坐感箧里扇  三平声:相抱长眠不愿起自有倾城荡舟妾燕宫美女旧出名  复娉无双独立人二人拂镜开朱幕都护府里无相识  岱北云气昼昏昏自从将军出细柳左掖深闺行且宜  聊看玉房素女术  四平声:秋鸿千百相伴至曾舞纤腰入金谷妾用丹霞持作衣  燕山去塞三千里金门巧笑本如神洛城秋风依竹进  玉钗长袖共留宾唯见张女玄云调河畔青青唯见草  前期岁寒保一双  五平声:高楼岧峣连粉壁可怜春日桃花敷忖时俱来堪见迎  鸳鸯多情上织机云归沙幕偏能暗还嗟团扇匣中秋  深入遑遑偏易平将军勒兵讨辽川初言度燕征玄菟  六平声:朝朝愁向犹思床桃花蓲蘛无极妍春山兴云尽如罗

    ○八种韵  凡诗有连韵,叠韵,转韵,叠连韵,掷韵,重字韵,同音韵,交锁韵。  一,连韵者,第五字与第十字同音,故曰连韵。如湘东王诗曰:ㄍ谷管新抽,淇园竹复修,作龙还葛水,为马向并州。  此上第五字是“抽”,第十字是“修”,此为佳也。  二,叠韵者,诗曰:看河水漠沥,望野草苍黄;露停君子树,霜宿女姓姜。  此为美矣。  三,转韵者,诗曰:兰生不当门,别是闲田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花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余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四,叠连韵者,第四、第五与第九、第十字同韵,故曰叠连韵。诗曰:羁客意盘桓,流泪下阑干;虽对琴觞乐,烦情仍未欢。  此为丽也。  五,掷韵者,诗云:不知羞,不敢留。但好去,莫相虑。孤客惊,百愁生。饭蔬箪食乐道,忘饥陋巷不疲。  此之谓也。  又曰:不知羞,不肯留。集丽城,夜啼声。出长安,过上兰。指扬都,越江湖。念邯郸,忘朝餐。但好去,莫相虑。  六,重字韵者,诗云:望野草青青,临河水活活;斜峰缆舟行,曲浦浮积沫。  此为善也。  七,同音韵者,所谓同音而字别也。诗曰:今朝是何夕,良人谁难觌;中心实怜爱,夜寐不安席。  此上第五字还是“席”音,此无妨也。  八,交锁韵。王昌龄《秋兴》诗云:日暮此西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弥古亭,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空谷。

    ○四声论  论云:经案陆士衡《文赋》云:“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又云:“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文体周流,备于兹赋矣。陆公才高价重,绝世孤出,实辞人之龟镜,固难得文名焉。至于四声条贯,无闻焉尔。李充之制《翰林》,褒贬古今,斟酌病利,乃作者之师表;挚虞之《文章志》,区别优劣,编辑胜辞,亦才人之苑囿。其于轻重巧切之韵,低昂曲折之声,并秘之胸怀,未曾开口。纵复屈、宋奋飞于南楚,扬、马驰骛于西蜀,或升堂擅美,或入室称奇,争日月之光,竦凌云之气;敬通、平子,分路扬镳,武仲、孟坚,同途竞远;曹植、王粲、孔璋、公干之流,潘岳、左思、士龙、景阳之辈,自《诗》、《骚》之后,晋、宋已前,杞梓相望,良亦多矣。莫不扬藻敷萼,文美名香,彩与锦肆争华,发响共珠林合韵。然其声调高下,未会当今,唇吻之间,何其滞欤!  夫四声者,无响不到,无言不摄,总括三才,苞笼万象。刘滔云:“虽复雷霆疾响,虫鸟殊鸣,万籁争吹,八音递奏,出口入耳,触身动物,固无能越也。唯当形声之外,言语道断,此所不论,竟蔑闻于终古,独见知于季代,亦足悲夫。虽师旷调律,京房改姓,伯喈之出变音,公明之察鸟语,至于此声,竟无先悟。且《诗》、《书》、《礼》、《乐》,圣人遗旨,探赜索隐,亦未之前闻。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故沈氏《宋书》《谢灵运传》云:“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故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谷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怀,非傍经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刘滔亦云:“得者暗与理合,失者莫识所由,唯知龉难安,未悟安之有术。若‘南国有佳人’,‘夜半不能寐’,岂用意所得哉!”萧子显《齐书》云:“沈约、谢朓、王融,以气类相推,文用宫商,平上去入为四声,世呼为永明体。”然则萧赜永明元年,即魏高祖孝文皇帝太和之六年也。昔永嘉之末,天下分崩关、河之地,文章殄灭。魏昭成、道武之世,明元、太武之时,经营四方,所未遑也。虽复网罗俊民,献纳左右;而文多古质,未营声调耳。及太和任运,志在辞彩,上之化下,风俗俄移。故《后魏文苑序》云:“高祖驭天镜,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淹跨曹丕,气远韵高,艳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辞罕渊源,言多胸臆,练古雕今,有所未值。至于雅言丽则之奇,绮合绣联之美,眇历年岁,未闻独得。既而陈郡袁翻、河内常景,晚拔畴类,稍革其风。及肃宗御历,文雅大盛,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从此之后,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及徙宅邺中,辞人间出,风流弘雅,泉涌云奔,动合宫商,韵谐金石者,盖以千数,海内莫之比也。郁哉焕乎,於斯为盛!乃瓮牖绳枢之士,绮襦纨之童,习俗已久,渐以成性。假使对宾谈论,听讼断决,运笔吐辞,皆莫之犯。  又吴人刘勰著《雕龙篇》云:“音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离句其必睽;沈则响发如断,飞则声扬不还;并鹿卢交往,逆鳞相批,迕其际会,则往蹇来替,其为疹病,亦文家之吃也。”又云:“声尽妍嗤,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风力穷于和韵。异音相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矣。”此论,理到优华,控引弘博,计其幽趣,无以间然。但恨连章结句,时多涩阻,所谓能言之者也,未必能行者也。  

    颍川锤嵘之作《诗评》,料简次第,议其工拙。乃以谢朓之诗末句多蹇,降为中品,侏儒一节,可谓有心哉!又云:“但使清浊同流,口吻调和,斯为足矣。至于平上去入,余病未能。”经谓:嵘徒见口吻之为工,不知调和之有术,譬如刻木为鸢,搏风远,见其抑扬天路,骞翥烟霞,咸疑羽翮之行然,焉知王尔之巧思也。四声之体调和,此其效乎!除四声已外,别求此道,其犹之荆者而北鲁、燕,虽遇牧马童子,何以解锤生之迷。或复云:“余病未能。”观公此病,乃是膏盲之疾,纵使华陀集药,扁鹊投针,恐魂归岱宗,终难起也。嵘又称:“昔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曰:‘宫商与二仪俱生,往古诗人,不知用之。唯范晔、谢公颇识之耳。’”今读范侯赞论,谢公赋表,辞气流靡,罕有挂碍,斯盖独悟于一时,为知声之创首也。  

    洛阳王斌撰《五格四声论》,文辞郑重,体例繁多,剖析推研,忽不能别矣。魏定州刺史甄思伯,一代伟人,以为沈氏《四声谱》不依古典,妄自穿凿,乃取沈君少时文咏犯声处以诘难之。又云:“若计四声为纽,则天下众声无不入纽,万声万纽,不可止为四也。”经以为三王异礼,五帝殊乐,质文代变,损益随时,岂得胶柱调瑟,守株伺兔者也。古人有言:“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易》曰:“一开一阖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甄公此论,恐未成变通矣。且天平上去入者,四声之总名也,征整政只者,四声之实称也。然则名不离实,实不远名,名实相凭,理自然矣。故声者逐物以立名,纽者因声以转注。万声万纽,纵如来言;但四声者,譬之轨辙,谁能行不由轨乎?纵出涉九州,巡游四海,谁能入不由户也?四声总括,义在于此。  

    经数闻江表人士说:梁王萧衍不知四声,尝从容谓中领军朱异曰:“何者名为四声?”异答云:“‘天子万福’,即是四声。”衍谓异:“‘天子寿考’,岂不是四声也。”以萧主之博洽通识,而竟不能辨之。时人咸美朱异之能言,叹萧主之不悟。故知心有通塞,不可以一概论也。今寻公文咏,辞理可观;但每触笼网,不知回避,方验所说非凭虚矣。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魏秘书常景为《四声赞》曰:“龙图写象,鸟迹ゼ光。辞溢流徵,气靡清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浮景玉苑,妙响金锵。”虽章句短局,而气调清远;故知变风俗下,岂虚也哉。齐仆射阳休之,当世之文匠也,乃以音有楚、夏,韵有讹切,辞人代用,今古不同,遂辨其尤相涉者五十六韵,科以四声,名曰《韵略》。制作之士,咸取则焉,后生晚学,所赖多矣。齐太子舍人李节,知音之士,撰《音韵决疑》,其序云:“案《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沽洗为羽。’商不合律,盖与宫同声也。五行则火土同位,五音则宫商同律,ウ与理合,不其然乎。吕静之撰《韵集》,分取无方。王微之制《鸿宝》,咏歌少验。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合。窃谓宫商徵羽角,即四声也。羽,读如括羽之羽,亦之和同,以拉群音,无所不尽。岂其藏埋万古,而未改于先悟者乎?”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不合律,与四声相配便合,恰然悬同。愚谓钟、蔡以还,斯人而已。


    ●地卷(论体势等)
    ○十七势  或曰:诗有学古今势一十七种,具列如后:  
    第一,直把入作势;第二,都商量入作势;
    第三,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
    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
    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
    第六,比兴入作势;第七,谜比势;第八,下句拂上句势;
    第九,感兴势;第十,含思落句势;第十一,相分明势;
    第十二,一句中分势;第十三,一句直比势;第十四,生杀回薄势;
    第十五,理入景势;第十六,景入理势;第十七,心期落句势。  

    第一,直把入作势。  
    直把入作势者,若赋得一物,或自登山临水,有闲情作,或送别,但以题目为定;依所题目,入头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
    昌龄《寄驩州》诗入头便云:“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又《见谴至伊水》诗云:“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又《题上人房》诗云:“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
    又《送别》诗云:“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氲。”
    又《送别》诗云:“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
    又如高适云:“郑侯应栖遑,五十头尽白。”
    又如陆士衡云:“顾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  第二,都商量入作势。  
    都商量入作势者,每咏一物,或赋赠答寄人,皆以入头两句平商量其道理,第三第四第五句入作是也。皆有其例。
    昌龄《上同州使君伯》诗言:“大贤奈孤立,有时起丝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是第三句入作)。
    又《上侍御七兄》诗云:“天人俟明略,益、稷分尧心。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吾兄执严宪,时佐能钩深。”(此是第五句入作势也)。  第三,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  
    直树一句者,题目外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第二句始言题目意是也。
    昌龄《登城怀古》诗入头便云:“林,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
    又《客舍秋霖呈席姨夫》诗云:“黄叶乱秋雨,空斋愁暮心。”
    又:“孤烟曳长林,春水聊一望。”
    又《送鄢贲觐省江东》诗云:“枫桥延海岸,客帆归富春。”
    又《宴南亭》诗云:“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高洁。”(此是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  
    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  
    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者,亦题目外直树两句景物,第三句始入作题目意是也。
    昌龄《留别》诗云:“桑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凄凄。”(此是第三句入作势也。)  

    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  
    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者,亦有题目外直树景物三句,然后即入其意,亦有第四第五句直树景物,后入其意,然恐烂不佳也。
    昌龄《代扶风主人答》云:“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此是第四句入作势。)
    又《旅次至周至过韩七别业》诗云:“春烟桑柘林,落日隐荒墅,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故人家於兹,招我渔樵所。”(此是第五句入作势。)  

    第六,比兴入作势。  
    比兴入作势者,遇物如本立文之意,便直树两三句物,然后以本意入作比兴是也。
    昌龄《赠李侍御》诗云:“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又云:“眇默客子魂,倏铄川上晖,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
    又:“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
    又崔曙诗云:“夜台一闭无时尽,逝水东流何处还。”
    又鲍照诗曰:“鹿鸣思深草,蝉鸣隐高枝,心自有所疑,旁人那得知。”  

    第七,谜比势。  
    谜比势者,言今词人不悟有作者意,依古势有例。
    昌龄《送李邕之秦》诗云:“别怨秦、楚深,江中秋云起,(言别怨与秦,楚之深远也。别怨起自楚地,既别之后,恐长不见,或偶然而会,以此不定,如云起上腾于青冥,从风飘荡,不可复归其起处,或偶然而归尔。)天长梦无隔,月映在寒水。”(虽天长,其梦不隔。夜中梦见。疑由相会,有如别,忽觉,乃各一方,互不相见,如月影在水,至曙,水月亦了不见矣。)  第八,下句拂上句势。  
    下句拂上句势者,上句说意不快,以下句势拂之,令意通。
    古诗云:“夜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
    昌龄云:“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
    又云:“海鹤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第九,感兴势。  
    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亦有其例。
    如常建诗云:“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又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  第十,含思落句势。  
    含思落句势者,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说。即上句为意语,下句以一景物堪愁,与深意相惬便道。仍须意出成感人始好。
    昌龄《送别》诗云:“醉后不能语,乡山雨雾雾。”
    又落句云:“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
    又:“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
    又李湛诗云:“此心复何已,新月清江长。”  

    第十一,相分明势。  
    相分明势者,凡作语皆须令意出,一览其文,至于景象,恍然有如目击;若上句说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
    如李湛诗云:“云归石壁尽,月照霜林清。”
    崔曙诗云:“田家收已尽,苍苍唯白茅。”  第十二,一句中分势。  
    一句中分势者,“海净月色真。”  

    第十三,一句直比势。  
    一句直比势者,“相思河水流。”  

    第十四,生杀回薄势。  
    生杀回薄势者,前说意悲凉,后以推命破之;前说世路伶俜荣宠,后以至空之理破之入道是也。  第十五,理入景势。  
    理入景势者,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理欲入景势,皆须引理语入一地及居处,所在便论之,其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昌龄诗云:“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第十六,景入理势。  
    景入理势者,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凡景语入理语,皆须相惬,当收意紧,不可正言。景语势收之便论理语,无相管摄。方今人皆不作意,慎之。
    昌龄诗云:“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第十七,心期落句势。  
    心期落句势者,心有所期是也。
    昌龄诗云:“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言青桂花吐之时,期得相见;花既未吐,即未相见,所以江中独鸣琴。)
    又诗云:“还舟望炎海,楚叶下秋水。”(言至秋方始还。此《送友人之安南》。)

    ○十四例(皎公《诗议》新立八种对十五例,具如后。十五例御草本消之。)  
    一,重叠用事之例;二,上句用事,下句以事成之例;三,立兴以意成之例;四,双立兴以意成之例;五,上句古,下句以即事偶之例;六,上句立意,下句以意成之例;七,上句体物,下句以状成之例;八,上句体时,下句以状成之例;九,上句用事,下句以意成之例;十,当句各以物色成之例;十一,立比以成之例;十二,覆意之例;十三,叠语之例;十四,避忌之例;(御草本消之。)十五,轻重错谬之例。  

    一,重叠用事之例。诗曰:“净宫邻博望,香刹对承华。”  
    二,上句用事,下句以事成之例。诗曰:“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上句出《传》,下句出《诗》。)
    三,立兴以意成之例。《诗》曰:“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又诗云:“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四,双立兴以意成之例。《诗》曰:“鼓钟锵锵,淮水汤汤,忧心且伤。”又诗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五,上句古,下句以即事偶之例。诗曰:“昔闻汾水游,今见尘外镳”  
    六,上句意,下句以意成之例。《诗》曰:“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七,上句体物,下句以状成之例。诗曰:“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八,上句体时,下句以状成之例。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九,上句用事,下句以意成之例。诗曰:“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十,当句各以物色成之例。诗曰:“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十一,立比以成之例。诗曰:“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  
    十二,覆意之例。诗曰:“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十三,叠语之例。诗曰:“故人心尚尔,故心人不见。”又诗曰:“既为风所开,还为风所落。”  
    十四,避忌之例。诗曰:“何况双飞龙,羽翼纵当乘。”又诗曰:“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十五,轻重错谬之例。陈王之诔武帝,遂称“尊灵永蛰”;孙楚之哀人臣,乃云:“奄忽登遐。”(子荆《王骠骑诔》。此错缪一例也,见《颜氏传》。)今於古律之上,始末酷论,以祛未悟,则反正之道,可得而闻也。


    ○十体(崔氏《新定诗体》开十种体,具例如后出右。)  
    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  

    一,形似体。  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曰:“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又云:“映浦树疑浮,入云峰似减。(如此即形似之体也。)  

    二,质气体。  质气体者,谓有质骨而作志气者是。诗云:“雾烽暗无色,霜旗冻不翻,雪覆白登道,冰塞黄河源。”(此是质气之体也。)  

    三,情理体。  情理体者,谓抒情以入理者是。诗云:“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又云:“四邻不相识,自然成掩扉。”(此即情理之体也。)  

    四,直置体。  直置体者,谓直书其事置之於句者是。诗云:“马衔苜蓿叶,剑莹鸭鹈膏。”又曰:“隐隐山分地,沧沧海接天。”(此即是直置之体。)  

    五,雕藻体。  雕藻体者,谓以凡事理而雕藻之,成于妍丽,如丝彩之错综,金铁之砥炼是。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又曰:“华志怯驰年,韶颜惨惊节。”(此即是雕藻之体。)  

    六,映带体。  映带体者,谓以事意相惬,复而用之者是。诗曰:“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此意花似锦,月似珠,自昔通规矣。然蜀有濯锦川,汉有明珠浦,故特以为映带。)又曰:“侵云蹀征骑,带月倚雕弓。”(“云骑”与“月弓”是复用,此映带之类。)又曰:“舒桃临远骑,垂柳映连营。”  

    七,飞动体。  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又云:“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此即飞动之体。)  

    八,婉转体。  婉转体者,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是。诗曰:“歌前日照梁,舞处尘生袜。”又曰:“泛色松烟举,凝花菊露滋。”(此即婉转之类。)  

    九,清切体。  清切体者,谓词清而切者是。诗曰:“寒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又曰:“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此即是清切之体。)  

    十,菁华体。  菁华体者,得其精而忘其粗者是。诗曰:“青田未矫翰,丹穴欲乘风。”鹤生青田,凤出丹穴;今只言青田,即可知鹤,指言丹穴,即可知凤,此即文典之菁华。又曰:“曲沼疏秋盖,长林卷夏帷。”(曲沼,池也。)又曰:“积翠微深潭,舒丹明浅濑。”(丹即霞,翠即烟也。今只言丹、翠,即可知烟、霞之义。况近代之儒,情识不周于变通,即坐其危险,若兹人者,固未可与言。)


    ○六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曰风。  体一国之教谓之风。《关雎》、《麟趾》文化,王者之风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王云:“天地之号令曰风。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行春令则和风生,行秋令则寒风杀,言君臣不可轻其风也。”  

    二曰赋。  皎云:“赋者,布也。匠事布文,以写情也。”王云:“赋者,错杂万物,谓之赋也。”  
    三曰比。  皎曰:“比者,全取外象以兴之,‘西北有浮云’之类是也。”王云:“比者,直比其身,谓之比假,如‘关关雎鸠’之类是也。”  

    四曰兴。  皎曰:“兴者,立象於前,后以人事谕之,《关雎》之类是也。”王云:“兴者,指物及比其身说之为兴,盖托谕谓之兴也。”  

    五曰雅。  皎曰:“正四方之风谓雅。正有小大,故有大小雅焉。”王云:“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为之雅也。”  六曰颂。  王云:“颂者,赞也。赞叹其功,谓之颂也。”皎云:“颂者,容也。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  古人云:“颂者,敷陈似赋,而不华侈;恭慎如铭,而异规诫。”以六义为本,散乎情性,有君臣讽刺之道焉,有父子兄弟朋友规正之义焉。降及游览答赠之例,各于一道,全其雅正。

    ○八阶(《文笔式》。又《诗格》转反为八体,后采八阶。御草本有此,而以朱销之。)  一,咏物阶;二,赠物阶;三,述志阶;四,写心阶;五,返讠州阶;六,赞毁阶;七,援寡阶;八,和诗阶。
      
    第一,咏物阶。诗曰:“双眉学新绿,二脸例轻红,言模出浪鸟,字写入花虫。”又云:“洒尘成细迹,点水作圆文,白银花里散,明珠叶上分。”  释曰:闻神岭而赋金花,睹仙蓬以歌玉叶,或思今而染墨,乍感昔以抽毫。此乃咏物之阶斯显,即事之言是著。  

    第二,赠物阶。诗曰:“心贞如玉性,志洁若金为,托赠同心叶,因附合欢枝。”又曰:“合瞑刺缝罢,守啼方达曙,带长垂两巾,代人交手处。”  释曰:乍遗芳蕴之菉叶,时赠滴沥之轻花,假类玉以制文,托如金而起咏,虽复表心著迹,还以赠物为名。  

    第三,述志阶。诗曰:“有鸟异孤鸾,无群飞独漾,鹤戏逐轻风,起响三台上。”又曰:“丈夫怀慷慨,胆上涌波奔,只将三尺剑,决构一朱门。”  释曰:燕雀之为易测,鸾凤之操难知,有如候雁衔芦,腾龙附云,上哲托以呈抱,明贤因而表志,坦荡之位既陈,慷慨之雄是立。 
     
    第四,写心阶。诗曰:“命礼遣舟车,伫望谈言志,若值信来符,共子同琴瑟。”又曰:“插花花未歇,薰衣衣已香,望望遥心断,凄凄愁切肠。”  释曰:春光暖暖,托青鸟以通言;夏日悠悠,因红笺而表意。若也招朋命侣,方事一斟两酌;追旧狎新,如应三挥四抚。既倾一樽若是,故以写心为名。
      
    第五,返洲阶。诗曰:“盛夏盛炎光,焦天焦气烈。”又曰:“清阶清溜泻,凉户凉风入。”  释曰:此述凉秋,彼陈盛暑,九冬雪状凄人,三春风光可玩。即二节各举,且两时互列,语既差舛,故以酬为名。
      
    第六,赞毁阶。诗曰:“施朱桃恶采,点黛柳惭色。”又云:“皓,雪已藏晖,凝霜方叠影。”  释曰:赞此练葛无方,毁彼罗纨取证,既近辱缇锦,亦远耻霜雪。至如梁家画黛,汉女久矣低颜;宋里施朱,江妃故宜敛色。且自重。又曰:褒贬之事既彰,赞毁之阶是立。  

    第七,援寡阶。诗曰:“女萝本细草,抽茎信不功,凭高出岭上,假树入云中。”又云:“愁临玉台镜,泪垂金缕裙。”  释曰:登岩眺远,陟岭瞻高,此乃假彼敷荣,因他茂实。且复何异鸾镜绝尘,遂写如花之嫩颊;龙津屏浪,乃照似月之蛾眉。既凭有功,亦假托于信。(又曰而住。)  

    第八,和诗阶。诗曰:“花桃微散红,萌兰稍开紫,客子情已多,春望复如此。”又曰:“风光摇陇麦,日华英林蕊,春情重以伤,归念何由弭。”  释曰:黄兰碧桂,风舞叶上之飞香;紫李红桃,日漾花中之艳色。彼既所呈九暖,此即复答三春。兼疑秋情,齐嗟夏抱。染墨之辞不异,述怀之志皆同,彼此宫商,故称相和。王斌有言曰:“无山可以减水,有日必应生月。”夫洲采答诗,言法语复,但令切著,施教无兼。

    ○六志(《笔札》略同。)  一曰,直言志;二曰,比附志;三曰,寄怀志;四曰,起赋志;五曰,贬毁志;六曰,赞誉志。  

    一曰,直言志。  直言志者,谓的申物体,指事而言,不藉余风,别论其咏。即假作《屏风诗》曰:“绿叶霜中夏,红花雪里春,去马不移迹,来车岂动轮。”  释曰:画树长青,不许经霜变色;图花永赤,宁应度雪改容。毫模去迹,(料判)未移踪;笔写行轮,何能进辙。如斯起咏,所例曰直,不藉烦词,自然应(格悟)。
      
    二曰,比附志。  比附志者,谓论体写状,寄物方形,意托斯间,流言彼处。即假作《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千过)郁,垂露(几千)行啼。”  释曰:无方叙意,寄急状于弦中;有意论情,附嘶声于雁侧。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下瞩垂露悬珠,寄啼行而奋笔。意在妆颊,喻说鲜花;欲述眉形,假论低月。传形在去,类体在来,意涉斯言,方称比附。  三曰,寄怀志。  寄怀志者,谓情含郁抑,语带讥微,事(侧例)膏盲,词褒谲诡。即假作《幽兰》诗曰:“日月虽不照,馨香要自丰,有怨生幽地,无由逐远风。”  释曰:“吝道日月不明,自表生于幽地;略述馨香有质,还论逐吹无由。犹屈原多侠,《离骚》之咏勃兴;贾谊不申,《伏鸟》之歌云作。如斯之例,因号寄怀。  
    四曰,起赋志。  起赋志者,谓《斤斥》论古事,指列今词,模《春秋》之旧风,起笔札之新号。或指人为定,就迹行以题篇;或立事成规,造因由而遣笔。附申名况,托志(浮流)言,例此之徒,皆名起赋。即假作《赋得鲁司寇》诗曰:“隐见通荣辱,行藏备卷舒,避席谈曾子,趋庭诲伯鱼。”  释曰:有道无道之说,备列前闻;用之舍之之事,名传后代。曾参避席,文载《孝经》;鲤也过庭,义班《论语》。如斯之例,事得成言,因旧行新,故名起赋者也。  

    五曰,贬毁志。  贬毁志者,谓指物实佳,兴文道恶,他言作是,我说宜非。文笔见贬,言词致毁,证善为恶,因以名之。即假作《田家》诗曰:“有意嫌千石,无心羡九卿,且悦丘园好,何论冠盖生。”  释曰:千石崇高,兴言有弃;九卿位重,所愿无心。翻非冠盖,例悦丘园,贬毁之情,自然隆著。 
     
    六曰,赞誉志。  赞誉志者,谓心珍贱物,言贵者不如;意重今人,云先贤莫及。词褒笔味,玄欺丰岁之珍;语赞文峰,剧胜饥年之粟。小中出大,短内生长,拔滞升微,方云赞誉。即假作《美人》诗,诗曰:“宋腊何须说,虞姬未足谈,颊态花翻愧,眉成月倒惭。”  释曰:宋腊无双,播徽音于笔札;虞姬罕匹,飞令誉于含章。鲜花笑树,刺施妆之未如;初月开云;信图眉而莫及。俱论彼弱,玄识此强,假名具陈,方申指的。

    ○九意  一,春意;二,夏意;三,秋意;四,冬意;五,山意;六,水意;七,雪意;八,雨意;九,风意。  
    △春意  
    云生似盖,雾起如烟。(山行)  
    垂松万岁,卧柏千年。(山行)  
    罗云出岫,绮雾张天。(山行)  
    红桃绣苑,碧柳装田。(游园)  
    风生玉艳,日带金妍。(野望)  
    窗中落粉,瑟上鸣弦。  朝云蔽日,夕雨倾天。(大雨)  
    三山引雾,六泽浮烟。(望晴)  
    鸿归塞北,雁入幽边。(望晴)  
    蜂歌树里,蝶舞花前。(游园)  
    悲瞻汉地,泣望胡天。(从戎)  
    秦娥鼓瑟,越女调弦。(席兴)  
    离衿十载,别袂三年。(怨别)  
    风飘绮袖,日照花钿。(美人)  
    鸣钟伏赵,掺鼓降燕。(剑骑)  
    三山带雾,五仞含烟。(剑骑)  
    平原皎洁,下蔡芬芳。(游园)  
    金池水绿,玉苑花红。(游园)  
    灯前覆盏,烛下倾觞。(夜饮)  
    鸿辞绣沼,燕入华梁。(伤别)  
    游蜂熠耀,舞蝶翱翔。(酣饮)  
    花开故苑,柳发新装。(游池)  
    同观比翼,共眺鸳鸯。(游池)  
    眉间叶绿,脸上花黄。(美人)  
    琴宜袖短,舞势裙长。(妓女)  
    悬情忆土,举目思乡。(客怨)  
    云生鹤岭,雾起鸾岗。(山行)  
    天开宝艳,日写金光。(渊居)  
    风飘洞户,月照长廊。(渊居)  
    环欹照曜,佩动铿锵。(捣练)  
    兰腰婀娜,玉手低昂。(捣练)  
    猿啼柏阜,鸟唤松岗。(山行)  
    三危鸟翅,九折羊肠。(山行)  
    鸣鸠振羽,噪雁番归。  风飘芍药,日照墙微。(野望)  
    娇同汉妇,态若湘妃。(美人)  
    朝悲凤幕,夜泣鸾帷。(闺怨)  
    良人悯默,贱女歔欷。(送别)  
    娼人过汉,荡妇桑媒。(寓目)  
    房栊夜泣,洞户朝悲。(闺怨)  
    持花夕返,采叶朝归。(蚕妇)  
    孤眠绣帐,独寝罗帏。(闺怨)  
    颜同赵燕,面似西施。(美人)  
    稚儿荷条,织女鸣机。(田家)  
    寻山采蕨,亘野收薇。(田家)  
    啼淹武服,泣烂戎衣。(从戎)  
    红桃似颊,碧柳如眉。(游园)  
    萍开旧沼,藕发新泥。(游池)  
    黄禽命驾,紫燕相随。(寓目)  
    丹桃晔晔,绿竹猗猗。(游池)  
    观鱼引咏,视鸟兴诗。(同上)  
    桃蹊遣爵,菊浦酬卮。(园瞧)  
    风光紫阙,日曜丹墀。(同上)  
    新梅婀娜,嫩柳逶迤。  宜男窈窕,少女参差。(芳草)  
    龙城马倦,雁塞人疲。(从戎)  
    通情豆蔻,奇意相思。(美人)  
    云从浪覆,日逐波欹。  由来广额,本自长眉。(美人)  
    君心易改,妾意难移。(美人)  


    △夏意  烟云夕卷,火雾朝开。  
    招凉入苑,避暑登台。(游园)  
    临池命盏,入水呼杯。(池醮)  
    风扌委翠柳,月灼芳梅。(游园)  
    单纱夜剪,轻縠朝裁。(妓女)  
    阳风乍举,炎气翻来。(焰气)  
    寻风照灼,逐水徘徊。(游池)  
    浮瓜百只,沈李千枚。  朱霞东起,赤日西颓。(日晚)  
    飘风蝶起,拂水莲开。(游园)  
    松禽风响,柏鸟声哀。(山行)  
    愁心叵却,眼泪难裁。(闺怨)  
    榴觞满榼,菊酒盈杯。(对酒)  
    酬觞玉德,献雅金才。(叙觞)  
    同尝凤髓,共乳龙胎。(贵席)  
    时登水殿,或上风台。(避暑)  
    三桃宜献,五柳堪酬。(望人)  
    巫山我爱,洛浦君求。(神女)  
    移床就沼,改幕依流。  兰池逊遁,金谷周游。(游园)  
    长宵缱绻,永夜绸缪。(美人)  
    胡城足怨,陇幕多愁。(客怨)  
    分桃入宠,割袖为俦。(美人)  
    临池顾影,就水搔头。(美人)  
    终轻七贵,焉重五侯。(逸仕)  
    眉造态,雹粉倦羞。(美人)  
    江边乱渌,溪上迷红。(美人)  
    天开龙日,海放鱼风。(寓目)  
    追凉上苑,避暑幽宫。(避暑)  
    观鱼濠上,眺美桑中。(寓目)  
    闲门耿耿,寂帐忡忡。(有怀)  
    朝看列缺,暮望丰隆。(雨貌)  
    云从土马,水逐泥牛。(雨貌)  
    元轻别鹊,本谢蜩虫。(谦短)  
    金声漏尽,玉润番终。(伤情)  
    芳凉易竭,玉井先穷。(伤游)  
    秦庭奋猛,汉室驰雄。  先持宝剑,却挽乌弓。  平生好怒,立性从戎。  才非白马,智阙青牛。(谦短)  
    檐前花笑,户外莺娇。  花园命驾,绮殿相招。  弹琴弱腕,妙舞纤腰。(妓女)  兴言呜咽,发语号咷。  歌持越剑,舞拔吴刀。(剑骑)  
    池旁寄意,折藕相撩。(采莲)  
    鱼灯晃夜,龙烛明宵。(夜饮)  
    关山迢迢,津路遥遥。(远移)  
    长安远远,白日迢迢。  驰轮汉室,策马胡桥。  终军弃帛,司马题桥。(求迁)  心存骥尾,意托鸿毛。(求迁)  
    △秋意  
    火云将阅,水月翻明。  锦霞朝暗,碧雾霄清。  晨看度雁,夜视飞萤。  灯来若月,火度如星。(秋夜)  
    金风乍动,縠袖时轻。  花凋玉苑,月落金城。(伤逝)  
    鸿辞汉沼,燕别吴庭。(怨别)  
    秦宫振响,汉室扬名。(美人)  
    灯前灭影,烛下流形。(伤逝)  
    龙门泣泪,马邑悲鸣。(从戎)  
    啼看绣帐,泣望花屏。(闺情)  
    能妆面貌,巧画蛾眉。(美人)  
    能歌缓唱,妙舞腰轻。  蒲桃我酌,竹叶君倾。(乐饮)  
    蓬门匿影,瓮牖藏形。(隐士)  
    桑中遣意,汉侧留情。  追朋阮籍,命友刘伶。(饮士)  
    迟迟璧玉,映映罗云。  鸿归熠耀,鹤度缤纷。  虫鸣东圃,蝉叫西园。  风高塞邑,日惨函关。  游风索索,逝水浑浑。  花凋下蔡,木落平原。  龙城念子,马邑思君。  三清满榼,九酝盈樽。(乐饮)  
    蒲桃瀺灂,竹叶氛氲。  鸣弦雁塞,佩剑龙门。  心怨愤愤,眼泪浑浑。(愁意)  心罗天地,意网乾坤。(雄士)  
    晨招公子,夕饯王孙。(游遇)  
    山傍日暗,岭上云昏。(山行)  
    风惊树动,水激雷奔。(山行)  
    踟蹰三径,涉猎幽蹊。  罗云霭霭,玉露凄凄。  蝉鸣饮露,燕罢衔泥。  登山雉唤,入谷猿啼。(山行)  

    摧藏夜泣,怅望孤栖。(闺怨)  
    山斜马惑,涧曲人迷。  金风动壁,桂月霄低。  风飘曲涧,水噎长溪。(山行)  无方日暗,有意云梯。(求士)  
    三虞风一,五百声齐。(美人)  
    挥戈出塞,拔剑龙蹊。(从戎)  
    风飘绮袖,日照金堤。(美人)  
    衡门寂寂,白社栖栖。  朝瞻涧雉,晓候山鸡。  开门出献,闭户酬稽。  昏昏绮帐,寂寂兰闺。(闺怨)  
    朝悲[火帝]鼓,夕泣摇鞞。(从戎)  
    珠星皎皎,璧月胧胧。  风飘紫柏,日翳青桐。  新花罢绿,晚蕊开红。  花飞木悴,叶落条空。  秋天秋夜,秋月秋蓬。  秋池秋雁,秋渚秋鸿。  朝云漠漠,夕雨濛濛。  猿啼紫柏,蝉泣青松。(山行)  
    时迎牧子,乍送田翁。  南池养雁,北泽呼鸿。  歌迎白鹤,舞送玄龙。(愁意)  儿栽白薤,女莳青葱。(田家)  
    千愁入臆,百恨填胸。(愁意)  
    心悲易足,眼泪难供。  本称桃李,今谢芙蓉。(伤逝)  
    灯晖幕静,月照人空。  眉如叶绿,颊类花红。(美人)  
    呼歌八表,叱咤三公。(剑骑)  
    弓穿白虎,手制黄龙。  俱倾郑盏,共覆尧钟。  踌躇陌上,搔手房栊。  行如月度,立若花丛。  
    △冬意  琼梅落叶,玉树凋柯。  冰开雁沼,冻结鸳河。  龙城风少,马邑寒多。  重帷艳锦,复帐珠罗。  云凝五岫,雾结三河。  宫商韵动,律吕调和。(奏乐)  方筵赵舞,曲宴韩娥。(妓女)  
    佯嗔怨少,笑语娇多。(夜伎)  
    花仙妙舞,月烛清歌。  千门涉猎,万户经过。  持觞隐亚,促酒嵬峨。(饮)  
    松蹊万仞,石水千过。(山行)  
    驰舆响辖,蹀马声珂。  卢龙惆怅,碣石呼嗟。(从戎)  
    蒙怜是笑,得宠由歌。(美人)  
    三危怨少,九折悲多。  龙泉乍拭,巨阙新磨。(剑骑)  
    枯藤望郁,落树希荣。  寒云夜敛,苦雾朝惊。  燕风萧萧,岱雾纵横。  寒朝促日,冷夜延更。  寒云寒暗,寒夜寒明。  临池月出,照日花生。(明金)  
    才非郭太,智谢荀卿。(谦意)  
    游燕独步,入洛孤行。  眉间柳翠,颊上花生。  径中遥见,路上逢迎。(美人)  西施越第,褒姒周京。(贵人)  
    胡笳切响,塞笛哀鸣。(从戎)  
    征云乍举,陈火初惊。(从戎)  
    愁云夕起,苦雾朝兴。  羊肠叵越,鹿径难行。(从戎)  
    金壶兽炭,玉顶龙铛。  龙门日惨,兔苑风酸。  龙门水冻,兔苑幡凝。  园含白雪,池结清冰。  寒朝叵度,寒夜难胜。  云含十岭,日照九层。  埋踪五命,匿响三徵。(隐士)  
    平原宋鹊,上苑梁鹰。(田家)  
    悲看花烛,泣望兰灯。(闺怨)  
    当年婿宠,今日夫憎。(弃妾)  
    巫山忽倒,玉岫翻崩。(伤逝)  
    悲逢郭太,愧见孙登。(过德)  
    松间雾起,柏上云腾。  妍无常阙,笑罢金陵。(伤逝)  
    林玄雾映,树白云飞。  寒鸿寒啸,寒雁寒吟。  玄风振野,白雾张林。  重帷雪入,复幔霜侵。  雕薪镂火,凤幕鸳衾。  车经截霓,马度嵚崟。(山行)  
    笙抽凤响,笛发龙吟。(欢乐)  
    蒲桃我酌,竹叶君斟。(乐饮)  
    从时散诞,与日浮沉。(逸心)  
    怀金鹊起,蕴玉龙潜。(隐士)  
    君为柏意,妾作松心。(附意)  
    绸缪称昔,态摘云今。(弃奴)  
    倾看刘醑,舞拍陶琴。  松长少日,涧曲多阴。(山行)  
    △山意  
    嵚崟碣岩,磥碨嵯峨。  
    春禽嘲哳,夏鸟喽啰,  
    林高日少,树密风多。  
    青春鸟弄,朱夏禽歌。  
    人呼岭应,马叫山和。  
    浮丘涉猎,王晋经过。  
    时称凤穴,亦谓龙窠。  
    开云若锦,引雾如罗。  
    能流万水,巧纳千河。  
    朝闻海啸,夜听禽歌。  
    黄熊西麓,白虎东阿。  
    望之郁郁,盼之峨峨。  
    涌川开渎,纳海吞河。  
    唐蒙附柏,松挂女萝。  
    崭岩岞峈,郁峍崆峒。  
    腰前万柏,带后千松。  
    齐君悯默,郑后咨嗟。  
    千寻嶒腾,万仞嵯峨。  
    或藏栖凤,或隐游龙。  
    鱼鳞百叠,鸟翅千重。  
    猿啼北岫,雉雊南峰。  
    招河引济,纳海吞江。  
    时逢赤子,数值黄公。  
    飞帘出岫,屏翳升峰。  
    丰隆南北,列缺西东。  
    春林照灼,夏卉青葱。  
    凌明巧更,负局游踪。  
    阳抽雪白,阴放花红。  
    玄犀竞入,白虎争居。  
    黄熊东越,赤豹西逾。  
    狌狌殒命,狒狒残躯。  
    岩栖六駮,岫隐驺虞。  
    时看麋鹿,乍见騊駼。  
    猿公腾跳,犭军子趑趄。  
    文麟重踏,巨象踟蹰。  
    神能致雨,涌气成朱。  
    舒阳罄绝,奋足腾虚。  
    歌鸾栖荫,舞凤阳居。  
    王雎颉颃,鳷鹊翱翔。  
    鶢鶋宝艳,翡翠花光。  
    山鸡或隐,泽雉翻藏。  
    孤鸿拂岫,旅雁游岗。  
    四文成体,五德为章。  闻弓睒眼,见弹侏张。(孤雁)  
    能依寒暑,善逐阴阳。  
    衔芦意迫,刷羽神惶。  
    游燕为侣,出塞成行。  


    △水意  
    朝宗尾壑,派别昆仑。  
    千途浩浩,万里浑浑。  
    声淫宇宙,响震乾坤。  
    滉瀁霆激,浩汗雷奔。  
    清波瀄汩,绿浦潺湲。  
    泓澄沆瀁,泙湃涟漪。  
    蜃晽或满,蚌水能亏。  
    云从浪覆,日逐波欹。  
    青杨映浦,绿竹生湄。  
    沟清沸渎,含绿由潴。  
    澄如碧玉,皎若琉璃。  
    朝看白獭,暮视玄龟。  
    三眸竟出,六眼奔驰。  
    楚臣呜咽,舜妇含悲。  
    弹琴就岸,写曲临池。  
    湘妃遥曳,洛女逶迤。  
    年来若此,岁去如兹。  
    鲲鱼啬鲛鱼昔,鳣鲔鳟鲂。  
    鯸鲐比目,鱼弟鳢鱼少鱨。  
    紫鳞素甲,春跃冬藏。  
    朱头活活,頳尾洋洋。  
    听琴踊跃,逐饵低昂。  
    时逢豫子,或值文王。  
    冠山跳吼,呼舳翱翔。  
    睛如兔影,目似乌光。  


    △雪意  
    光含秋月,丽若春霞。  
    飘飖天际,散漫欹斜。  
    从风玉砾,逐吹琼砂。  
    朝疑柳絮,夜似梅花。  
    花生桂苑,粉落田家。  
    看鸿入苑,望蝶归花。  
    燕人悯默,汉使咨嗟。  
    同观瑞鸟,共眺仙车。  
    寒添薄帐,冷足单家。  
    平原蕊落,上苑花开。  
    随风宛转,逐吹徘徊。  
    朝光玉殿,夜照琼台。  
    归林蝶去,入苑鸿来。  
    登弦曲美,入调声哀。  
    班婕扇至,洛媛裙开  
    凝阶似粉,冻水如梅。  
    花飞染树,蕊落遥天。  
    朝看玉扇,夜望琼尘,  
    依楼玉砌,入野银田。  
    霏霏户际,皎皎檐前。  
    雰雰入水,沫沫登山。  
    还同碎玉,不异银田。  
    先滋粟麦,亦表丰年。  
    芬芳入扇,婉约登弦。  
    林间皎洁,月下光鲜。  


    △雨意  
    山云霭霭,海气濛濛。  
    投林乱鸟,入塞迷龙。  
    玉女之电,美人之虹。  
    夜瞻神女,朝看海童。  
    鸾岗住柏,凤岭倾松。  
    滂沱入海,瀺灂归江。  
    南堂草碧,北苑花红。  
    朝瞻白马,夕眺玄龙。  
    霞游桂栋,础润兰房。  
    林风窈窕,山石玄黄。  
    不殊京县,还如洛阳。  
    淋冷檀邑,霡霂金乡。  
    分游洞涧,派入枯塘。  
    浮池汗汗,覆沼汤汤。  
    波中月动,水上云荡。  
    宵埋兔影,昼掩龙光。  
    田农献疋,治粟酬觞。  
    能除蜀忿,巧灭齐遑。  
    云开斗上,月度星旁。  
    平原沛沛,下隰汤汤。  
    蕃人西怨,姬客东伤。  
    青牛道绝,白马云行。  
    浇鱼鸟吼,树液龙惊。  
    添桃叶净,灌李花明。  
    波中月出,浪里云生。  


    △风意  
    游江入汉,拂水摇台。  
    飘飖响竹,涉猎敲梅。  
    从花宛转,逐叶徘徊。  
    径窗烛灭,入户灯摧。  
    从弦逐管,合律应灰。  
    过林响切,入树声哀。  
    升台帐卷,入户帘开。  
    叹能叶舞,怨则林颓。  
    飘飘日去,飒飒时来。  
    无形无像,能重能轻。  
    冬凉白马,夏暖朱青。  
    八方异号,四序殊名。  
    铜禽已举,石燕翻零。  
    偏从晕月,好逐箕星。  
    飕飗马叫,《风瑟》《风日》雷惊。  
    吹天西侧,鼓地东倾。  
    能驰啸马,巧运飞车。  
    指南指北,若有若无。  
    倾林若实,倒薄疑虚。  
    逢崖自卷,入野由舒。  
    升沉烈烈,上下徐徐。  
    经过芍药,参次芙蓉。  
    灯前舞鸟,烛下吟乌。


    ●东卷○论对   
    或曰:文词妍丽,良由对属之能;笔札雄通,实安施之巧。若言不对,语必徒申;韵而不切,烦词枉费。元氏云:“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此皆圣作切对之例也。况乎庸才凡调,而对而不求切哉!”  余览沈、陆、王、元等诗格式等,出没不同。今弃其同者,撰其异者,都有二十九种对,具出如后。其赋体对者,合彼重字,双声、叠韵三类,与此一名;或叠韵、双声,各开一对,略之赋体;或以重字属联绵对。今者,开合俱举,存彼三名,后览达人,莫嫌烦冗。

    ○二十九种对  
    一曰,的名对;(亦名正名对,亦名正对)。
    二曰,隔句对;
    三曰,双拟对;
    四曰,联绵对;
    五曰,互成对;
    六曰,异类对;
    七曰,赋体对;
    八曰,双声对;
    九曰,叠韵对;
    十曰,回文对;
    十一曰,意对。  
    右十一种,古人同出斯对。  
    十二曰,平对;
    十三曰,奇对;
    十四曰,同对;
    十五曰,字对;
    十六曰,声对;
    十七曰,侧对。  
    右六种对,出元兢《髓脑》。  
    十八曰,邻近对;
    十九曰,交络对;
    廿曰,当句对;
    廿一曰,含境对;
    廿二曰,背体对;
    廿三曰,偏对;
    廿四曰,双虚实对;
    廿五曰,假对。  
    右八种对,出皎公《诗议》。  
    廿六曰,切侧对;廿七曰,双声侧对;
    廿八曰,叠韵侧对。  
    右三种,出崔氏《唐朝新定诗格》。  
    廿九曰,总不对对。  

     第一,的名对。(又名正名对,又名正对,又名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作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余对也。  
    或曰:天、地,日、月,好、恶,去、来,轻、重,浮、沉,长、短,进、退,方、圆,大、小,明、暗,老、少,凶、佇,俯、仰,壮、弱,往、还,清、浊,南、北,东、西。如此之类,名正对。  
    诗曰:“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释曰:上二句中:“东”“西”是其对,“园”“圃”是其对,“青”“绿”是其对,“梅”“草”是其对,“开”“发”是其对。下二句中:“
    作者:
    空海
  • 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和刻近世汉籍丛刊本)目录 仁博士标点耿定向:题近溪子明道录

    胡僖:叙近溪罗先生明道录

    郭斗:刻近溪罗先生明道录卷一

    古本《大学》通解

    《中庸》通解《大学》宗旨

    《大学》“止至善”解

    论《大学》无分经、传

    《大学》与“礼”的关系

    “至善”何以要求诸古圣?

    《大学》《中庸》乃孔子所著

    日用皆是性,人性皆是善

    说“恐惧”

    “喜怒哀乐”与“已发”、“未发”

    “致中和”之“致”解

    尊德性与道问学

    卷二

    颜子“不违如愚”解

    “知之为知之”解“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解

    鬼神与生死

    “明”解

    “仁,人心也”解“充”“达”仁义解“四书五经”同是格物一义

    “易有太极”解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解

    “时”解

    “克己复礼”解

    乾元之生理在人

    “乾乾”解

    论知能先后

    “道心人心”说

    卷三

    自述“宗旨”:“赤子之心,不虑不学”

    舟中问答

    “信”为由善入圣之门限

    “君子有三畏”解

    论“理之亲切”

    捧茶童子是道

    “工夫”与“头脑”

    吾儒衣钵

    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解

    “形色天性”解

    自述为学经历

    评告子"诚者自成"解中庸本自平常论“天”

    信而直任是工夫

    卷四

    尧夫“天根月窟”说

    再论“宗旨”

    如何“成人”

    父子之间如何相处

    通论“心”、“性”、“命”“时”义大矣哉!“天则”怎可“见”得?乾、坤之知、能有别乎?“复”、“礼”何以并言

    “敬畏”抵得百般工夫

    己所言“良知”与阳明“良知”异同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通论

    如何悟得实落?无愁便是乐静定如何可得?

    良知如何不虑而知学问如何不要著力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卷五

    “君子反经”何谓?

    识得本真

    心性分别何如?

    由当下念头识心体

    何谓“经”?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解

    “慎独”解“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何别?

    “人不知而不愠”非无动于中

    圣贤之“大”

    易与不易

    看书册与面命之不同

    圣与凡若金与矿

    学“规矩”

    畏天命之严

    再论“时”

    从人去求仁

    身家不足为学累

    知与见闻

    卷六

    “多学”与“一贯”如何用“工夫”论“戒”

    看我此身“知”:为又为不得,蔽又蔽不得

    《中庸》首章解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心体之亲切

    “心”:体与用·本体与工夫“深造以道”,其道是率性之道否?

    “万物皆备”章解

    浑沦到底天若无知,也做主不成“可欲之谓善”,起手也在是,结果也在是

    心之宗法卷七

    《大学》宗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自述读《论语》进境论周子、程子、朱子与阳明学之异同

    体贴“恕”上致力

    良知完具于人

    一切放下

    自赤子即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学亦只是学其不学,虑亦只是虑其不虑

    良知面目

    招牌非可耻,乡愿则可耻也

    由日用而不知到圣人

    以变幻为此心喜

    圣人吃紧着力处只在不厌不倦

    子贡到老不信夫子

    形色与天性

    仲尼祖述尧舜

    仁义是替孝弟安个名

    学问工夫

    迷与觉如冰之与水

    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常人者,圣人而不可安心者也。

    心之本明学必以习,习必以苦

    卷八

    五华书院会讲

    武定会讲

    弥勒会讲

    临安会讲谒庙会讲洱海会讲

    海春书院会讲

    丁祭会讲

    腾越会讲

    凤山书屋会讲演武场会讲近溪罗先生明道录跋(杜应奎)

    叙罗近师明道录后(詹事讲)

    孔子2000决定委托仁博士开始陆续标点《罗近溪先生明道录》,为尽量做得细一点,我们决定还是一点一点地上。所用本子亦系和刻近世汉籍丛刊本,以《明道录》的体例不似一般的语录的随意性,似乎经过精心的编撰,故拟就独立成章者加上合适的题目。只是一种大概的设想,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可以一点点地调整。另外,听说有罗近溪先生的全集本存世,望有关网友提供线索。另外,对这里的标点工作有何意见,请立刻告知。同时也请广大网友帮助校对。我们的力量有限,拜托了!

    仁博士点后缀语:今日点过二序,则此工作算是差强人意地告一段落了。其间艰辛不一一道,不如意处亦不一一说。俟诸他日,若有机会再作完善,若竟无此机会,亦可作罢,留待有心人。
    作者:
    罗汝芳
  • 此篇在网上流传,多名《让县自明本志令》,记得幼读《三曹文集》似名《让县自明志表》。藏书俱失,不能对正,存疑。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向汉帝上表章推让封邑,所以,题目当以后者为是。
    作者:
    曹操